分节阅读 104(2 / 2)
崇祯帝满脸的不相信,不过,他还是收起了下棋的心思,把注意力从棋盘移开,面向关山月兴趣十足的说道:“哦当真爱卿,快些说来听听。”
王承恩小眼睛滴溜溜乱转,趁崇祯帝不注意偷偷地偷了他一个马,起身帮腔道:“对,说来听听,看把你牛的,说不出来,圣上咱就去他的府上蹭饭,吃死丫的。”
这一切全都落在关山月的眼中,看着面不红心不跳,毫不心虚的王承恩,他再一次竖起了中指,说道:“厉害了,我的王公公”
王承恩既然能成为崇祯帝的心腹之人,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他立马便知道偷棋子的事情败露了,讪讪一笑,说道:“我跟圣上下棋可是有彩头的,那可是一个月的俸禄,大的很。”一边说一边给关山月递眼色,言下之意是:兄弟你可别给我拆穿喽,否则这钱我可找你要去。
关山月耸了耸肩,用手指了指王承恩,一副我怕了你的样子,转身面对的崇祯帝单刀直入,直奔主题,说道:“臣找打的解决之法是修纂天下之书,对历代文化学术成果进行全面总结,以名吸引天下有真才实学之士子,共谋大业。”
崇祯帝心头一震,惊讶的嘴巴张的都能塞下一个鹅蛋。旋即拍案而起,激动地说道:“厉害了,朕的爱卿。沿流溯本追源,可得古人大体,而窥天地之纯。高,高,实在是高”
关山月趁热打铁,借机固化崇祯帝的决心,“秦始皇统一文字,为中华文明提供了规范化的起点,圣上要是召集天下德才兼备士子修纂天下历代之书,做一个全面总结,凭借这震古烁今的丰功伟绩,必成千古一帝。圣上,煌煌中华千年疆域时变,而文化流传千年不断啊”
人的生命终有归时,谁不想名传千古,崇祯帝安耐住那颗火热的红心,说道:“就依爱卿说的办,朕命你全权办理此事。”
“圣上,且慢”关山月扬手做了一个司道普的收拾,一脸肃穆的说道:“臣是有原则的人,需要圣上答应臣一个要求,否则臣万死不从。”
第一百五十九章 君臣齐心
崇祯帝以前是刚愎自用,但他不是傻子。他知道进行这样一项超级文化工程,文化积淀和丰厚的物质基础缺一不可。历经千年,文化积淀就摆在那里,可放眼他实际控制下的大明疆域,当今有资格和财力支撑这项超级工程的也唯有大宁。
皇帝不是圣人,一个能做千古一帝的机会活生生地摆在他眼前,他无法拒绝,也没有拒绝的理由。
崇祯帝想在被名利冲昏头脑之前,想听一听关山月的要求是否合理,“爱卿说吧,朕先赦你无罪。咱们君臣之间自当知无不言,凡事都是可以商量的。只要你的要求不是太过分,朕一律当准。”
关山月一直认为四库全书的编纂,是华夏文明空前绝后的文化浩劫,被禁毁的远多于被收录的,而那些被收录的也全都是篡改、删节后的阉割版,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文化价值。在思想上更是中国文明主体的一次“癌变”,是对整个古文明毁灭的罪证,对近现代中国的负面影响深远,也是近代中国在重建现代性过程中,没有有益的古代文化传统,导致传统文明彻底崩溃的直接渊源,是清朝统治者对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文明最彻底的破坏。
他点了点头长舒一口气,刚才心里直打鼓生怕崇祯帝不答应,郑重其事地说道:“臣的建议只有一条,那就是编纂过程中,圣上必须给予编书士人真正的自由,圣上不许以维护统治为借口,查禁违碍古籍。更不能借机禁毁、篡改古籍,大兴文字狱。”
崇祯帝神情一怔,心中思绪万千,猛力一挥衣袖,大气无比的说道:“朕没有看走眼,爱卿不是秀才,实乃中华真正士人也。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说的就是你们这种硬骨头的人。往日你跟朕说大明不是朕一个人的大明,这文化也不是朕一个人的文化。朕可不想留下一堆毫无价值的糟粕,让后世子孙戳着朕的脊梁骨骂朕,预期那样还不如放在民间流传保存的好,朕准了”
关山月心中激荡万千,眼中噙着泪水长躬到底,一个民族的崛起除了科技的进步,也需要文化也艺术的发展,“圣上真乃明君也,就凭您营造的这种宽松文化氛围,足以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崇祯帝做事情从来没有如此雷厉风行过,他被关山月夸的有些不好意思,羞愧地说道:“朕不是明君,要是明君朕的山河也不会是这幅残破模样。修书的事情,为了防止杨嗣昌从中作梗,有劳爱卿多费心。朕会专门下一道圣旨,言明由爱卿全权负责此事。只是不知爱卿对与此事的具体操作可有合适的设想”
关山月略微一沉吟,目光炯炯地抬头说道:“就像永乐大典一样,此书的冠名权非圣上莫属的,臣有一个不成熟的就建议,将书分为子、史、经、集四部,为了言明要网罗天下之书的志向,不知圣上觉得叫崇祯四库全书可好”
此举正中崇祯帝的下怀,他欣慰的点了点头,愉悦地说道:“如此深得朕心,就依爱卿所言去办便是。书馆就名叫四库馆吧,馆名朕这就书写,场所由你去解决,编纂、抄写、刻印人员由你去招募。”
关山月心生感激,知道崇祯帝这是投桃报李给了自己一个名垂青史的机会。他自己举着崇祯帝御笔书写的“崇祯四库全书”和“四库馆”两幅大字,身后跟着的亲兵们抱着御酒,满心欢喜的回到了都督府着手准备此事去了。
大宁的宣传机器火力全开,张采妙笔生花,大明日报展开了铺天盖地的宣传,把崇祯帝下诏于崇祯四年二月开“博学宏词”科和开设四库馆的消息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速度传遍了大江南北。
天下士人闻风而动,无论新近的后生,还是闻道的大儒,全都精神为之一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就连那些不满崇祯帝的治国理念,曾经在官场上抑郁不得志寄情山水的归隐之士,也有意从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走出来,重新出世。
真正的士人内心中是有自己的江山的,除了现实世界的皇帝,绵延千年不断的“道统”才是真正让他们低头和效忠的“皇帝”。
亘古不灭的道统,历经千年的手口相传,蕴含其间的力量是不可匹敌的。四库全书的修撰扛起的就是延续道统的大旗,那是一座历史的丰碑,加入其中便能名扬千古,这犹如魔咒一般让天下文人无法拒绝。
关山月抓住这次机会,跟崇祯帝商量过后,把“博学鸿词”科的报名表印制在大明日报上,再岸上一枚防伪的印章,这下算是推向了这次旋风的风口。以前在江南无人问津,只能在北京以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