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节(2 / 2)

重返十三岁 金面佛 8418 字 2019-04-15

真亏啊,她失眠那会儿怎么没想起听英语新闻来着。

许宁一见他姐两眼放光地听英语就心里头直打鼓。总担心他姐会给他加担子,他现在数学竞赛过了初赛复赛(意外惊喜,完全归功于无意间学习了初中数学内容),正在辛苦地准备决赛。

许宁不知道的是,许多还真有这个心思。

上辈子许多上高中时,许家就搬去了县城(当时刚被划为一个区)。许宁初一英语被刘老师带到坑里去了,好在新学校的班主任就是英语老师,而且非常喜欢许宁,没收他一分钱的补课费,每次去给别人上小班课时都把他带上。许宁就这样打下了英语的初步底子。

现在许多不想让弟弟再走这个无谓的弯路,他完全可以从一开始就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于是一个礼拜后,许宁就收到了他姐强塞给他的初一英语上册书跟课文磁带。许多叮嘱他:“一放学回家写好作业就开始听,等你姐我吃过饭收拾好还要用呢。”

许宁愁眉苦脸:“姐,你真不会赶,全部给你听,我不跟你抢。”

许多采取暴君作风,脸一板,斩钉截铁:“不行,你必须得听。否则咱妈还让你写毛笔字。”

许宁的脸色一下子就不好看了。许多一见之下,立刻明白自己过头了,她怎么忘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她弟弟长大后可不是个面瓜,而是相当有主见有规划的一个人。

许多叹了口气,拉许宁坐下,做出促膝谈心的姿态。

“宁宁,你还记不记得前年,你表姐李媛上六年级时的事。当时舅妈特意让大姐暑假住在她家给李媛补英语。她为什么要补英语?因为县城里头的小学就学英语了,她刚转学过去,必须得学。咱们小学毕业只考语文数学两门,他们的初中入学却要三门。别的不说,我就问你一句话,是县城里头水平好,还是咱们镇水平好?要是英语作用不大的话,他们为什么要急着学,干嘛不跟我们一样等到初中再学。你是不是想说,咱们这儿小学就不教英语。我可以告诉你原因,因为咱们这儿还没这条件,咱们这儿的人也还没这意识。”

教育分化是阶层固化的重要途径。底层的人向往上升,从出生的第一步起,就步步荆棘。中国的传统是乡土社会,乡土社会的传承模式是口口相传,由父辈传递给子孙。在闭塞的农村,父辈们都不知道的道理,又要如何教授给子孙。

许宁没吱声,他盯着英语书看了半天,突然冒出一句:“那我每天钢笔字得减半。”

许多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讨价还价。比起一放学连书包影子都不见,满村里疯的小男孩,许宁乖巧文静的不像个乡下淘小子。这时许多突然悲哀地发现,姐弟三人,似乎就是她最接地气,她姐跟她弟,别的不说,一眼看上去绝对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城里孩子。

好桑心,怎么破。

倍受打击的许多垂头丧气地去做晚饭了。一个礼拜的时间足够她养好脸上的伤跟脑震荡。所以一切照旧。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是不足以造成一个多子女家庭地震的。

她前天泡了豆子,依照从网上看来的记忆发豆芽,居然成功了。看来此刻正是她厨艺巅峰时期,顺带着手残的毛病也减轻了不少。许多炒了个醋溜豆芽,里头加了干辣椒,相当下饭。青菜则是跟猪油渣一起炖了,许多将油渣又在锅里煸了煸,连菜籽油也省了,炒出锅端上桌,连她也不得不承认,猪油渣魅力惊人。韭菜切段清炒,许多不无遗憾地想,她只找到了黄豆发豆芽,否则要是绿豆芽的话,还能用来跟韭菜一起炒。

许妈夸奖了许多的创新精神,拿着饭盒就赶许多赶紧回去吃饭。耳光事件后,许妈当然不可能跟女儿道歉。她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淡化遗忘。每一个家庭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倘若不想彻底撕破脸,就只好呵呵一笑而过。她又不是真十三岁,这点儿事情怎么会无法承受。

整个春天,变化最大的人是许婧。以前她还会在试卷底下放言情小说偷偷看,现在每天五点钟就起床背英语单词,晚上不到十一点钟绝不熄灯。许多不知道她跟达子说了什么,现在晚上回家偶尔能看到达子远远缀着的身影,他却再也没上前打过招呼。

许爸许妈都担心她太紧张了。许婧有一次还在许多面前哭了,说她后悔了,后悔以前没有好好学习,感觉现在来不及了。不管她怎么努力,都考不上县中了。

许多好囧。她给她姐制定的志愿表里头根本就没县中这一项。老实说按照她姐的逻辑思维能力,即使勉强上了高中也会很辛苦,文理科都逃不过一个数学啊。一百五十分的大科目,她姐又不是其他科个个顶尖。

许多旁听了这么久李老师的数学课也发现了。李老师是针对她姐文科生思维模式,将题目套路帮她背了下来。这招有些类似许多既往的学习方法,应付初中尚可,到了高中肯定不行。现成的血淋淋的经验教训摆着呢。

许多第一次跟许婧谈了中考志愿,明确建议姐姐不要报考高中,而是选择五年制的卫生学校。她把理由剖开了讲给她姐听。许婧就盯着一句话“医院有熟人非常方便”。她想她爸的脚伤之所以这么尴尬,完全是因为没有靠得住的熟人、要是她在医院工作,她爸脚这样,她怎么可能会让她爸回家休养。

中考是提前报志愿。

许多那天一直心神不宁,总觉得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到了下午,她终于忍无可忍,请假先走。班主任知道她爸爸脚伤的事,下午又都是副科,痛快地批了假。许多奔到了初三教学楼前。一位中年男教师正拿着一沓志愿从初三(5)班走出来。

许多猛地蹿过去,拦住了老师,朝着教室大喊:“许婧,你出来!”

许婧听到妹妹的声音,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慌慌张张地跑出来,出门时还碰到了膝盖,走过来时一瘸一拐的。

“姐,你的志愿表是哪张,拿出来,我要看。”

许婧不安地躲闪了一下眼睛,嘟囔道:“有什么好看的,我都交了。”

许多强压着火气:“姐,我想看看。”

一直被拦着的男老师开了口:“同学,没下课呢,你怎么逃课,你是哪个班上的。”

许多不答话,始终盯着她姐,强调她必须得看到志愿表。

许婧拗不过这个妹妹,只好弱弱地祈求老师把她的志愿表翻出来给她妹妹看一眼。老师非常不耐烦地皱了皱眉头,但看许婧一副快要哭了的模样又不好大声,最终还是将表找了出来。

许多拿过来一看,顿时一股凉气从脚底升起,而后是出离的愤怒。她颤抖着手指点着第一志愿,声音都发虚:“姐,谁让你报华田技校的?”

许婧小小声地解释:“他们包分配工作的,而且我们老师也说了,我成绩好,可以在里面拿奖学金。”

第39章 我的未来不是梦(上))

许多有股冲动想将这张志愿表糊到那个道貌岸然的老师脸上。如果上辈子他让许婧以三类高中的成绩去填一个技校,是出于为学生就业考虑。那么现在许婧的成绩上二类高中妥妥没问题,他还让许婧填同一所技校,到底是安的什么心?明明还有师范、卫校这些更加适合女孩子就业的中专可以选择。

许多工作的单位下属有个行业内的中专院校,每年都有很多人出去招生。她清楚地知道,有些学校每招来一个人都有国家补助,这些补助国家以为是花到了学生身上,实际上全被招生中介跟相关老师拿走了。

许多几乎不用找证据都能够笃定,华田技校给了这个老师回扣。他们倒也没撒谎,的确有奖学金,一学年最高奖学金一人,三百块。然后毕业以后的确可以包分配,统一打包去电子厂。初中毕业都能进,三班倒,浪费三年的时间跟学费。

许多毫不客气地说了华田技校的坏话。男老师有些挂不住,训斥许多:“你这学生知道什么,别听风就是雨的。”

许多微笑,拿起那张志愿表,言笑晏晏:“我姐才不会去技校那种地方呢。我姐将来是要坐办公室的,怎么能够脏兮兮的下工厂。”下了工厂有发展也就算了,纯粹浪费人的青春,你怎么不让你女儿去上啊!

老师坚持这张志愿表是正表,每个人只有一张,一旦填了就不能改。

许婧这时候也咂摸出来不对了,老师为什么这么怕她改志愿啊。说是为她着想,她家里头姐妹多,负担重,她爸爸的脚又受伤了。她是老大,应当考虑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她一想卫校要读五年呢,五年以后毕业还不知道到底能不能找到工作;现在这学校上三年,最后一年实习就进厂里拿工资了,毕业后还能留下来。她越想越觉得老师说的有道理,于是就按照对方的建议填技校了。

许多坚持相信这老师没安好心是因为她认识他。这老师是她初三时的数学老师。因为许妈以前也认识他,中考前填志愿咨询他的意见,结果他说以许多的成绩考自费县中都勉强,不如上个中专吧,还给许多推荐了学校。

结果许多当然没理睬他。她初中时代总裁酷霸狂炫拽,相当目中无人,哪里会搭理这种不和谐的声音。倒是隔壁班有个成绩排进年级前十的姑娘被忽悠到了,以达到了县中分数线的成绩进了一所中专。

据说报道那天,她哭着不肯去学校。但初中属于义务教育范围,不存在复读重考,最后只能咬牙去了。毕业以后去了街道某个单位。许多大学毕业时,那单位突然转公了,然后姑娘就神奇地变成了公务员。让所有为她扼腕叹息的人全都一副懵逼脸,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得太快。

志愿必须是要重填的。老师不肯给新表。许多拉着姐姐去找教导主任。教导主任一见许多就头疼,这孩子成绩再好都头疼,就是个刺儿头。而且是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的有理有据的刺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