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30(2 / 2)
孟都的武功很高,这些矮墙根本挡不住她。
只是不知道这么晚了,她来见自己有什么事情
想到这里苏则咳嗽了一声,对着张成和姐妹二人挥了挥手,三人乖巧的退了下去。
三人下去后,房间里就剩下苏则和孟都了。
“师兄对这两个丫头还满意吗”
望着二女离开的身影,孟都若有所思道。
苏则急忙点头道“满意,满意,当然满意了这对姐妹可是一对可人儿,对了,我还没感谢师弟呢。”
师兄喜欢就好
孟都淡淡一笑。
“师兄,锦华会出事了”
她忽然问了一句。
出事了吗
装的倒是挺像
孟都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缓缓的将事情的经过说了出来。
什么居然出了这样的事情。
苏则故作震惊道“这两天为兄都在养病,对外面的事情不怎么关心。”
他痛心道“当真是出乎意料,出乎意料啊”
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
这厮倒是天生一副演戏的材料。
孟都心中腹诽了几句。
“师兄,有件事情小弟有些不明白,还请师兄解惑”
她直截了当问道。
苏则咳嗽了一声,道“师弟请说,为兄一定知无不言。”
孟都双目如刀,紧紧的盯着苏则。
“锦华会就是师兄挖的一个大坑,张大勇和池峰被你坑了,这会儿一定会恼羞成怒,师兄就不怕他们找上门来吗居然还在这里悠然自得”
找上门来
苏则淡淡一笑,道“抢走锦华会的是他们,惹出事情来的也是他们,管我什么事再说”
他的声音变冷,道“就算他们找上门来又怎么了,难道还能将责任丢在我身上不成”
孟都沉默了,她一直怀疑苏则还有什么厉害的后手没有拿出来。
锦华会的模式对锦衣卫来说是一个机遇,如果能够大力的推广这个模式,锦衣卫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可惜一山不能容二虎,锦华会的模式动了地方财政的根本,这些个地方官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他们一定会猛烈的报复的。
小小的杭州一地居然惊动了浙直总督李忠有,可见他对这个事情的重视程度。
如果
孟都的眼中闪过一阵精光,如果能够有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好了。
锦衣卫可以借助锦华会扩张势力,也不会跟地方官员起冲突那该多好。
所以她就把希望寄托在苏则的身上。
他一定有办法的
这是孟都心底的声音。
师兄
孟都迟疑了一下,道“你有没办法化解”
化解
苏则嘿嘿一笑,道“为什么要化解”
他双眼眯成一条线,道“师弟,你身为白莲教的弟子,为什么会对锦衣卫的事情这么感兴趣”
其实苏则早就开始怀疑了。
这个孟都虽然表面上的身份是白莲教的人,可是她的所作所为十分的古怪,似乎对朝廷的事情更关心一点。
要不是她是女儿身,苏则都以为她是锦衣卫派来的密探呢
这厮已经开始怀疑她了吗
孟都的眼中闪过一阵惊疑。
她的确不是白莲教的弟子这么简单,这次来杭州也是为了一件大事而来的。
李忠有的密报很快来到了张凤府的手中。
得知了这件事情,张凤府也不敢怠慢,急忙召集手下研究对策。
财税是地方的根本,是万万不能动的,如果放任锦衣卫插手的话,恐怕以后就没有他们是什么事情了。
所以这一次一定要彻底的斩断锦衣卫的魔爪,打疼他们,还让他们知道捞过界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
在这个问题上,内阁两位阁老心有默契的站在了同一条线上,财税是地方的根本,也是文臣的势力范围,是绝不能让锦衣卫分一杯羹的。
于是在内阁的暗示下,地方御史不断的上书弹劾锦衣卫千户张大勇奏本。
张大勇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么快就响名了。
话说朝堂上认识张大勇的恐怕不多,可拜这些御史所赐,他已经成为了朝堂上的名人。
经过文官的一阵渲染,锦华会成为祸国殃民的组织,不除之大明的江山都不稳当。张大勇成了臭名昭著的,必须要绳之以法,以儆效尤。
弹劾一个小千户似乎有些不过瘾,文官们笔杆子一转,有开始了抨击锦衣卫。
不少人又开始重提洪武年废除锦衣卫的条令。
当初朱元璋利用锦衣卫将功臣们屠戮一空,为了平息众怨,锦衣卫成了替罪羊,指挥使被赐死,锦衣卫也被解散了。
没了锦衣卫的制肘,文臣们过了几年消停的日子,可是好景不长,朱棣靖难成功,锦衣卫又死灰复燃了,甚至比以前更加的跋扈。
搬到锦衣卫成了历代文官的终极目标,可惜直到大明朝灭亡,这个目标也没有实现。
第二七一章 死棋
“这帮混蛋还这能折腾”
朱皇帝暗骂了一声,将奏折丢在书桌上。
迄今为止,他已经收到了几百斤弹劾锦衣卫的奏折了。
话说他当了这么长时间的皇帝,除了那次彩票大争夺,还没有见过一次这么惨烈的弹劾。
弹劾的对象不是指挥使也不是北镇抚司,居然是一个小小的锦衣卫千户张大勇。
一个小小的五品千户,怎么会招惹这么大愤怒
王伦有些茫然了。
由于锦华会的事情,张大勇并没有事先上报,他也不知道。
厂卫厂卫,虽然东厂有权辖制锦衣卫,但是锦衣卫可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张大勇这个混蛋
朱皇帝笑道:“这厮还长了能耐了,居然能够惹得文官这么愤怒,难道这厮扒了人家的祖坟还是睡了人家的老娘”
听到皇帝的语气这么轻松,王伦心中松了口气。
皇帝没有生气,反而还有些高兴。
锦衣卫干的就是得罪人活,得罪的越狠,皇帝越高兴。
其实皇帝并不害怕锦衣卫会造反,因为他们跟群臣势不两立,造反只会自取灭亡。
皇帝最害怕的是锦衣卫跟群臣沆瀣一气,那么他可就危险了。
所以说历任锦衣卫除了几个庸庸碌碌的之外,大凡有点本事的都没有几个得善终的。
因为他们不是被皇帝干死就是被群臣干死,包括后来的特务头子戴笠。
据说这位指挥使曾经对蒋光头豪言道:“我当上这个指挥使,就把脑袋拎在腰带上了。”
蒋光头问为什么
戴笠道:“我干得好,敌人不会放过我,他们一定会千方百计的暗杀我。我干的不好,委员长会杀我。就算两方都不杀我,我也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位指挥使求仁得仁,果然是不得好死。
锦衣卫比后来的特务有过之而无不及,就是一个得罪人的部门。
所以他们得罪人得罪的越狠,皇帝才越高兴。
话说锦衣卫的一个千户能够吸引这么大的仇恨,朱皇帝还是很满意的。
同时他也很好奇,这个张大勇到底干了什么,能招这么大的恨
王伦没有情报,言官们的材料又不怎么客观。
这时门外有小太监禀报,锦衣卫指挥使李颂石求见。
他来得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