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57(2 / 2)
华雄的骑兵统领,并不代表以后出战,他就是统帅。
弓兵营的统领是赵云,步兵营的统领是武安国。
他们也都是负责训练方面,在真正作战的时候,还是要另外任命统帅。
在长安的王通,经过这几个月,已经完全获得刘协的认可。
在赵云归来后不久,他就被刘协从长安令的位置,提拔为京兆伊,从七品县令,一下子成为三品大员。
虽然有很多人反对,但是刘协现在非常有自己的主见,不是那些大臣想反对就能反对的。
这些大臣,也不是董卓李傕,无法强行逼迫刘协。
王通就在一片反对声中,当上了京兆伊。
有过上次的教训,赵畅这段时间来,一直没有和吕布中断联系,隔三差五的就是一份书信过去。
吕布每次收到赵畅的书信后,也会回一份书信给赵畅,同时送上一些礼物。
郭嘉在天牢中陪了黄直几个月后,终于学会了一百零八星宿阵。
学会阵法后的郭嘉,就回到了扶风,重新主持聚贤楼的事情,为赵畅招揽人才。
同时,赵畅也让郭嘉开始修订法律。
不是大汉的法律,而要郭嘉写出一部让所有人在它面前都是平等的法律。
在这新法面前,没有高贵贫富,只有公里。
罪就是罪,错就是错。
犯罪就要受到惩罚,谁也无法避免。
听着赵畅的话,郭嘉激动不已。
大汉现在的律法,是完全没有公正可言的。
犯罪的人,只要不是大逆等那些罪行,都可以用钱来解决。
有钱有权的,就算恶意杀了普通人,只要交钱,就不会有事。
而交出去的钱,他们又很快从老百姓身上收刮回去。
第287章 找人
修订律法,这一个巨大的工程。
郭嘉一个人,想要完成,就是十年八年,也不能完善。
赵畅给了他许多人,郭嘉想要什么人,只要赵畅有的,赵畅都会给他。
郭嘉刚开始的时候,还拒绝了赵畅的好意,觉得这事情,他一个人就能完成。
三天后,他就将一份写好的文书,放到赵畅面前。
赵畅看了一遍,就给他打了回去。
三天时间弄出来的,在郭嘉眼中,或许已经很完善了。
但是在赵畅眼中,却非常粗糙。
赵畅不懂法律,他只想弄出一部公正的法律文件。
五天后,郭嘉顶着两个大大的黑眼圈,再一次将文书送到赵畅面前。
比上一次三天弄出来的,确实要详细了很多。
但是和赵畅心中的想的,差距还是无限大。
“所有会产生纠纷的,所有犯罪行为,都要写上。”赵畅道。
“你可以给分门别类,为普通百姓审判的民法,给犯罪的人审判的刑法。给商人用的经济法,什么偷税漏税,欺骗百姓,谋取利益,要怎么判,都要写上。”
郭嘉喉结滑动,干燥的喉咙根本没有一丁点的唾液。
“我还是给你找几个人吧。”赵畅道。
郭嘉这次没有拒绝,如果只是以大汉律法的篇幅,他今天时间,就可以弄出来。
但是赵畅竟然要如此详细的,他就没办法了。
按照赵畅说的,就算在找来几个人也不够,郭嘉估摸,想要达到赵畅标砖,怎么也得几十个人参与,时间还得很久。
几天后,再次出现在赵畅面前。不过这次他没有东西要给赵畅看。他是来要人的。
“我要蔡邕。”
“没问题。”
蔡邕是自己的舅父,赵畅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我要太尉杨彪。”
“你要他干嘛。他可不会认同我们的律法。”
天下还不是赵畅说的算,他要郭嘉弄的律法,现在也就只能在他自己的地盘使用。
太尉杨彪的杨家,比袁家还要显赫三分,只不过杨家没有袁绍袁术这样的野心分子,一直都是效忠于汉室。
不然杨家的人出去,也能轻松成为一方诸侯。
只是杨家的人,此前一直跟着皇帝,也就一直受制于董卓。
想让杨彪,来修订一部完全不给皇家特权的律法,几乎是不可能的。
汉家天下,刘氏皇族,已经根深蒂固。
如果不是自己和蔡邕有那么一层关系,赵畅连蔡邕都没有把握。
虽然赵畅觉得不可能,但还亲自前往长安,邀请杨彪。
赵畅先去找的蔡邕。
蔡邕还在编撰他的汉书,这同样是浩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就能完成的,花时间上不会比一部律法要少。
蔡邕从被董卓征召后,就已经开始编撰,但是几年过去,也不过只完成了三分之一。
“你要编写新的律法”蔡邕听闻后,大吃一惊。
律法,可不是什么人都能随便碰的,没有皇帝的金口,谁敢胡乱编撰,只要透露到皇帝耳中,一个谋逆是躲不掉的。
蔡邕没想到,一直安分的赵畅,胆子也如此大。
“你疯了吗”
蔡邕已然把赵畅当做自己的亲人。
“舅父,我没疯,现在的律法太过简单,而且对百姓完全没有公平可言,我就是要制定一部,可以让人人平等的律法,让王子犯法真正的能与庶民同罪,不会因为身份地位的悬殊,而逃过制裁。”赵畅道。
蔡邕道:“你要是要来真的”
赵畅:“当然是真的。我需要舅父的帮助,郭嘉一人无法顾及到方方面面。”
“我帮不了你。”蔡邕拒绝,他不想赵畅步入董卓的后尘。
现在大汉的法律,在蔡邕看来,没什么不好的。
他们心中,君权神授,毫无人人平等的概念。
“舅父。”赵畅喊道:“还请你跟我去扶风看一下,在做决定。”
“现在大汉的律法,是在是太过粗糙,很多东西,都是以情来论定。但法不容情。”
“舅父,只要你跟我扶风,看过我现在修订的律法,还不得到的您的认可,我绝不在烦你,还会找人来帮你编撰汉书。”
既然赵畅如此说,蔡邕也就答应了。
一是要决了赵畅的念想,二是蔡邕已经六十岁,编撰汉书已经有些力不从心,确实想要找一些人帮忙。
郭嘉就很不错。
蔡邕想的是,等到了扶风,自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