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8(2 / 2)
姚梵当然知道清朝病入膏肓无药可救,可他放下筷子,眯缝着眼打量了一下李经方,见他表情很认真,心说:“我要是给这小子下点药,他能不能顺带着把他老子给一并传染了呢对我目前的造反计划能不能有好处呢”
姚梵又扫视了李家另外两个小子,见他们家教很好,并不说话,正在等着听姚梵打算如何说。
姚梵露出人畜无害的笑容道:“要强国,无他,多赚钱耳。”
李家三人听姚梵憋了半天只没头没脑说了这么一句,顿时有些泄气。
李经方听出姚梵话没说尽,追问道:“姚兄为何如此说”
姚梵道:“如今这么区区几个工厂抵甚么事强国之间比的是实力,大清国要想赶上,自然要多多的修造工厂,可是钱从哪里来难道就靠个轮船招商局赚钱么”
李经方心想:“这姚梵在商言商,虽然脱不开商人言利的本性,可倒也是说的实话。”
于是追问道:“那依着姚兄的见解,怎么才能多赚钱天下人哪一个不想赚钱可一旦朝廷要赚钱,势必加税,天下又有哪一个不反对呢”
姚梵道:“赚钱很简单,朝廷可以收工业税嘛。”
李经方道:“工业税姚兄你也说了,大清国只有区区几个工厂,还都是官办的,难道自己收自己的税吗”
姚梵道:“大清国之所以工厂少,就是因为工厂都是官办的,政府不许私人办厂。李大兄你想,如果政府允许民间办厂,那工厂必然和西洋一样的遍地开花,工厂越多,税收越多,这岂不就有钱了吗”
李经方道:“民间设厂如何使得场中诸公都说这样会败坏民风的眼下允许官督商办已经是朝野议论了,多少大臣都嗷嗷叫着要把官督商办改成皇家自己的官营呢。
姚兄你想,民间厂子一设,少则百人,多则千人长期聚集于一处,万一闹出事情了,当地官府的区区十来几十个人,如何弹压的住
要是有人别有用心,以设厂为名招揽闲汉,聚众造反,这可怎么是好
再说了,万一设个厂子,精壮都去厂里干活,那田地岂不是没人种了吗农为天下之本,农若不稳,天下不宁。”
姚梵一听,汗都下来了,心说“招揽闲汉,聚众造反你丫是在说我么你丫是在说我吧你丫一定是在说我”
话说到这个份上,姚梵必然要试图扭转这三人的观念了:“西洋各国遍地都是工厂,为何不造反反而大清国一建工厂就要造反难道大清国的国君是昏君大清国的官府如此不堪
三位李兄,你们该对大清国的国民有信心才对有谁愿意做掉脑袋的事情”
少年李经述忍不住开口道:“满人不工不商不农,自然不会造反,可天下总是汉人多,皇帝却是满人,朝廷自然会担心。”
李经方佯怒的吓唬他弟弟:“这样话也说得的吗休要胡言。”
姚梵笑道:“咳,其实天下人心里都明白朝廷有这个顾虑,就连外国人也明白,我看英国人马噶尔尼伯爵在他的回忆录里写他去京城觐见皇帝,他说:你可以和一群汉人官员相谈甚欢,但一旦有满人官员走进房间,整个屋子的氛围立马会有变化,现场每个人几乎都在瞬间变得有点焦虑不安。
你们看,连洋人都看出来了,满汉之间有堵看不见的墙。试问三位,天下有哪个强国是像这样的这样的国家真的能成强国
我劝三位,莫要挖空心思想什么强国了,老老实实赚钱或者读书,过好自家的日子才是正经。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呢,咱们瞎操什么心要是朝廷知道你操心朝政,说不定还会治你个大罪,到时候哭都没眼泪。”
李经述听了姚梵这番话很沮丧,道:“马噶尔尼那人我知道,是英国特使,此人居然背后说这样的话姚兄,你可有凭据”
姚梵道:“信不信由你,这都是他们回国后说在报纸上的,白纸黑字,这还有假”
李经方不死心,追问道:“姚兄,除了让私人办工厂收工业税,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吗”
姚梵心道:“戏肉来了。”
口里赶紧说:“还有个办法”
李经方眼睛一亮:“姚兄请讲。”
姚梵道:“发钞。”
第55章 白马会
55白马会
“发钞姚兄可是说纸钞”李经方问道。
姚梵一本正经地道:“正是发纸币朝廷发行纸币,把银子和铜钱收回来,铜和银子都是金属,都能卖钱,这么一来,自然就有进项了,大清国发在外面的铜钱和银子数以亿记,哪怕一年回笼一千万两银子,那也是相当可观的了,而且不会影响市场正常货币秩序。
然后政府再用换回的银子找洋人买机器建工厂,造出洋布、钢铁、染料、轮船等等商品在国内销售,逐渐把洋货的市场份额缩小。”
姚梵完全没把握,自己的这些扯淡会不会被李家三个小崽子传进李鸿章耳朵里,进而影响政策。他唯一有把握的是,如果清朝真的实施这些政策,无形中将动摇它的统治基础。
姚梵道:“一说到发纸币,就有人反对,拿明朝的宝钞说事,可是明朝发宝钞那是因为财政已经入不敷出。可此一时彼一时,咱大清国的财政还好好儿的嘛,正是发钞的时候,如今西洋诸国全都在发钞,大清要不赶上这个潮流,岂不是亏了吗你想啊,人家拿纸来当钱,大清国却拿银子当钱用,谁吃亏”
“此事要想朝庭上的诸公不反对,那也简单只要办报纸就行了嘛报纸上只要把朝廷这政策说成一朵花,大家也就议论少些。如果有三份报纸一起鼓吹,那众口铄金,非议的人就更少了,如果有七八份报纸都说好,那还有几个人会当出头鸟呢”
李经方道:“若是报纸也反对呢”
姚梵道:“既然我大清的新派洋事都是官督民办的,那只要管理报纸的官员赞成朝廷的政策就行了,他手里卡一卡,报纸上那些非议自然也就没了影。”
于是四人又就着发钞的问题讨论了半天,这才散去。
次日一早,姚梵便和伙计们起来,简单漱洗之后,把货物照旧装上自行车货架,从客栈买了充当路上干粮吃的煎饼、大葱、酱肉、香肠之后,和李家一起上了路。
姚梵这才发现,李家的队伍居然比他这31人的商队还要多
除了李家三兄弟分乘的三辆马车外,另外还有三辆马拉的大车,上面堆着箱笼油伞等等旅途物件,李家除了福伯和十个家人打扮的精壮保护外,居然还有五十个背着大包袱的侍从在跟随保护着车队。姚梵看这些人体格健壮,倒像是吃兵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