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00(2 / 2)
而徐景明则是紧张地看着朱橚,假若朱橚肯点这个头,自己立即便可以给郝风楼通报,到了那时,官军从金陵一出,郝风楼便可设下埋伏,到了那时,这天下就真正是探囊取物了。
朱橚最后突然苦笑,他摇摇头道:“你的法子是好的,可是不能这样做,陛下毕竟年幼,岂可御驾亲征若是出个闪失,那么当真是要日月暗淡无光了,况且这样太不稳妥,太过冒险,不是万全之策。”
徐景明道:“殿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况且就这样固守下去,等那江西之贼北上,那么就真正满盘皆输了,那郝风楼在镇江耀武扬威,全军上下尽都愤慨不已,此时正好借用这股锐气与他决战,若是时间一长,等将士们冷了心,谅山军将金陵围了个水泄不通,岂不是正好让贼军称心如意”
朱橚笑了,道:“本王知道你是好意,可是有些事却不是本王做得了主的,本王问你,天子肯御驾亲征么还有,大臣们肯冒这样的风险么你看,全金陵的人都在图一个安乐,都希望拖延下去,将一切寄望于固守,本王能改变什么”
徐景明不禁失望,本来自己或许可以借此立下一桩大功劳,结果朱橚终究是退缩了。
不过徐景明反而有些庆幸,眼下的大明显然不再是洪武和永乐年间锐气正盛的大明了,这金陵内外有的只是一股子暮气,天子如此,大臣如此,靠他们真的能胜么
徐景明便笑着道:“其实固守也未尝不好,以拖待变嘛。”
朱橚深深地看了徐景明一眼,道:“你很失望是么觉得本王不能雷厉风行”
“下官不敢。”
朱橚叹气道:“本王能做的,就是陪着这艘大船,随它一起随波逐流,顺水而行,一旦到了暴风雨来的时候,也与船俱亡,其他的,本王回天乏术,又能奈何你好好办自己的差吧。”
徐景明点点头,道:“下官想见一见自己的姑母。”
他没有说徐太后,而是以姑母相称,只是希望淡化徐太后的身份,获得朱橚的准允。
朱橚却是脸色凝滞,良久才道:“是么本王看,那就不必了,她过得很好,本王信任你,并不代表别人信任你,你明白本王的意思么本王不喜欢招致什么非议。”
徐景明有些失望的离开,不过至少他总算摸透了一些虚实,那就是这位周王殿下并非是个有担当的人。
他很聪明,却没有足够的勇气。
比不上郝风楼。
这就是徐景明下的断语,这个世上,聪明人实在太多太多,尤其是在这金陵,绝顶聪明者如过江之鲫,可是真正有担当的,又有几人呢
随波逐流,任谁都会,可是想要逆水行舟,又有几人有这样的勇气。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些醉生梦死的人,难道就都是蠢材难道他们不知道这艘船就要沉了
不,他们知道,他们都是聪明人,只是他们宁愿这样慢慢腐烂,等待奇迹,也没有勇气去直接的面对问题。
“看来,该写信了。”徐景明的心里想着,有点小小的伤感,又有几分窃喜,这是很复杂的情绪,复杂到连他自己都觉得自己疯了。
明天请假一天,六一快到了,但是那天出去玩的人很多,所以打算明天去,大家体谅下。
第九百二十七章:妇人之仁
镇江这儿,郝风楼的心情颇为烦躁,战事没有进展,而江西来的军情虽然顺风顺水,谅山军已围了南昌,只是那儿的明军抵抗也十分激烈,倒是浙江一线,进度非常快,这大大出乎了郝风楼的意料之外。
其实仔细一琢磨,倒也能够理解,谅山军对付浙江,是水路齐头并进,一路是自福建,虽只是区区数万人,可是这儿,毕竟不是朝廷重点防范的地方,另一路又有水师自舟山袭了宁波,予以牵制,而浙江那地方,民风其实并不保守,对于陈学的接受度,其实并不低,这主要是因为浙江人与福建人差不多,那儿有许多地方多山,多山的地方,耕地是不成的,那得一家老小都饿死,因而许多人不得不走出乡中谋生,而谋生的手段最好的就莫过于经商了,因而浙人多商贾,虽然许多都是小打小闹,甚至有的不过是挑着担走街串户的货郎,可是风气却较为开放。
再加上那儿的土地最适合种桑,而种桑的目的则是产丝,这浙江的丝有许多都是供应谅山,从前用的是私船,运着这些丝,下海与谅山的工坊主们交易,后来开了海禁,谅山的需求量更大,以至于这里种桑成风,这也间接导致这里的许多人是谅山的下游产业,战事一起,许多人家的丝便难以打开销路了,不少人面临着破产的危险,这些人巴不得谅山军到来,弥补损失。
所以这里的抵抗并不激烈。
而事实上来说,除了京畿一带。谅山军进兵最大的困境,其实并非来自于官军。这些官军往往战力不强,且是客军。没有保家的愿望,一旦谅山军强攻,用不了多久就不免崩溃。反而最犀利的,而是地方上组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