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回到三国的无敌特种兵 > 分节阅读 162

分节阅读 162(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郭嘉接着陈宫的分析往下说:“地方各州郡的兵力尽管庞大,但内部各有算计,对于讨伐并州的态度,可以分为坚定派、行动派、观望派和应付派。朝廷卢皇朱三人和地方二袁加董卓,可称之为坚定派,这六人手下的兵马达到三十四万,乃吾方需要坚决打击的对象。曹操、孙坚、公孙瓒、司马防等四人,可称之为行动派,在支援坚定派时,应该不会过多保留,需要高度警觉。刘表、刘焉二人属于观望派,如果联军打的顺手,则会跟着猖狂,如果联军遭受重挫,则有可能畏缩不前。最后,马腾和孔融以及陶谦三人,属于应付派,基本上不会全力对并州发动进攻。”

贾诩一直仔细听着前面几人的发言,等郭嘉说完之后,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方才元皓、公台与奉孝三人所言使我受到启发,在并州兵力明显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如果兵分三路全部与朝廷大军硬碰硬地对抗,则必定会遭遇重大挫折;若是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打击一些势力和某一路联军,则可以重挫对方士气,从而减轻另外两路防守部队所承受的压力。此次作战,并州采取的是守势,只要能退联军,则并州之危便解。因此一切作战方案需要围绕一个退字做文章,而非在杀字上动脑筋。”

“文和先生的意见十分中肯,吾亦认为此次与朝廷联军作战,切不可一味地奋力死拼到底,非要争出个你死我活的结果,并州需要保存实力,应对以后的战事。对于攻打并州态度坚决的势力,我们要予以毫不留情地迎头痛击;对于打算从并州得到一些好处的势力,我们要让其在甜头和苦头面前选择;而对于那些观望的势力,我们要经常吓唬一番,教他们不敢乱动;对于亲并州的几股弱小势力,我们则要不遗余力地拉拢收服。”赵兴开口说话,提出的意见显然是分化瓦解敌军的战术。

“国昌所言十分明了,吾想在座的各路军长应该清楚本次作战的战略指导方针。现在大家关心的应该是具体任务分配,想必有不少军长都想当先锋打头阵吧”关羽若无其事地说道。

“虽然这次作战以防守为主,但各军将要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攻击部队,压力将会很大。在壶关一带,吾欲留下先锋军六千人死守,其余一万四千人投入西线;在箕关一带,吾欲留下卧虎军六千人死守,其余四千人驻守在西河郡与上郡之间;龙骑军两万人马活动于上党一带,作为机动作战兵力。其余各军全部压在西线。我们的方针是严防死守东路与南路,在西路和皇甫嵩、卢植一部进行决战。”赵兴将自己的最终想法告诉众人。

按照赵兴定下的作战决心,众人开始细化作战方案,经过一番讨论和商议,最终进行如下的任务分配:

负责驻守箕关的将领为徐晃,军师陈宫;负责驻守壶关的将领为赵云,军师李孚。负责驻守河内的将领为王路,军师许汜;负责机动作战的将领为张辽,军师郭嘉;随赵兴亲往西线决战的前锋左军将领为吕布,右军将领为关羽,后军将领为李进武,禁卫统领为典韦,随军军师为贾诩、田丰、徐庶。留守卧虎城的将领为高顺,军师为李进思和贾穆。防守北方四郡的将领为胡车儿和呼厨泉,军师为李铁柱和田岳。ot

光熹元年初秋,朝廷三路讨赵大军已经在河内安邑会盟结束,部队相继开拔,向着事先预定的战场前进。镇北军团的十万大军也奔赴并州边界,与气势汹汹的朝廷大军或是隔河对峙,或是凭关而望,一场大战终于拉开帷幕

第六卷 各自算计 第三一五章 东线打响第一枪

袁绍最近兴奋的常常晚上睡不着觉,只因为眼看着心头大患赵兴要倒霉了,只要并州这个祸害被联军合力铲除掉,今后袁家“五世三公”甚至是“六世三公”都不是什么问题。

过去的七八年间,袁绍每每想起赵兴不过是一个佃农出身的草莽,竟然也能窃据高位,与自己平起平坐,甚至还要高出半头来,他就非常的气愤甚至是憋闷。袁绍实在想不通赵兴手下那一帮令人眼红的猛人,为何心甘情愿地自居其下,而不是转而投奔袁家这棵参天大树。赵兴能给他们的,袁家一样能给,甚至是给的更加丰厚,可这帮人就是死心塌地的不动心。

袁绍私下里曾经派出使者,向贾诩、赵云、徐晃、张辽、田丰、郭嘉甚至于原属丁原手下的将领进行暗示和拉拢,结果很悲催,去的人无不是被扫地出门,人家压根连个好脸都不给。

既然这帮人愿意死心塌地跟着赵兴一条道跑到黑,那也只好趁着这次大军合围时,一举将其剿灭,省得遗留祸患。比如这次把守壶关的赵云和他手下一班武将,袁绍就十分的眼馋,可这些人对于赵兴的忠诚简直可以用狂热来形容,根本没有任何收买和利用的可能。

朝廷讨赵东路大军已经全部就位,驻扎在广平郡靠近壶关的林县。今日主帅朱儁升帐议事,经过一番商议,准备来日对壶关发起试探性攻击,这打头阵的任务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摊在了袁绍的头上。

经过细作打探,把守壶关的主将为赵兴的结义四弟赵云,其余将领目前不明,总兵力不会超过一万。赵云想凭借一万兵力对抗东路联军十三万人的攻击,实在有些自不量力。就算赵云是不可多得的“万人敌”,可光凭十三万联军一人向壶关城下丢一袋土,也能垫出一丈高的土坡来。袁绍不信赵云能够守得住壶关,所以自信满满地接下了打头阵的任务。

袁绍返回本军之后,召集诸将议事,将明日的作战任务交待一番,然后询问手下将领谁可任先锋,张南、张凯、张旭三兄弟立即同时起身,向袁绍请缨,于是袁绍欣然应允,任命三张为明日第一仗之先锋。

夜色笼罩之下的壶关,显得雄峻高大,犹如一头洪荒巨兽盘踞在太行山脉的中段,扼守着并州和冀州之间的咽喉要道。站在壶关之上的赵云,心情平静地凝视着远处已经有些模糊的山峦,挺拔的身躯渐渐与夜色溶为一体,若是不走近了细看,还以为是护墙之上突出的垛耳。

对于三哥委派的这个任务,究竟有多么重要,赵云心里非常清楚。自从他领军作战以来,赵兴从来都不曾给他配过军师,这一次却搭配了军师李孚,绝对不是怀疑他的智谋,只是为了更好地辅助他守好壶关。李孚身为冀州人,对于河北之地的将领和士卒特点比较熟悉,能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有时候很肯能会起到关键的提醒作用。

赵兴只给了赵云六千先锋军主力战士,竟要赵云死死守住壶关,不让东路联军踏过壶关半步,这样的任务实在有些残酷无情,可赵云反倒觉得很振奋。

瓦罐总是井边碎,将军难免阵前亡,赵云从来不惧怕生死,只在乎能帮三哥赵兴多做一些事情,在大好的青春年华里一展自己所学,不负师傅的期望。以往赵云都是承担着战场突击作战任务,很少打阵地坚守或者反击的战役,这让他觉得缺少挑战性。这一次不等赵云主动提出来,赵兴居然将镇守并州东大门的艰巨任务丢给了他,这让他心里暖洋洋的。

自从与乌兰成婚之后,赵云的性格愈发沉静稳重起来,二十几岁的年纪,修养气度反倒与四十多岁的贾诩有些相似。乌兰已经为赵云生下了一个男童和一个女孩,不等赵云做主,赵兴便抢先给赵云长子取好了名字,叫做赵浩旭。其实吧,不用赵兴这么心急,赵云怎么也不会给儿子起名叫做赵兴,纯粹是有个家伙做贼心虚,总惦记着历史上赵云家孩子名字叫做赵兴这回事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