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明血 > 分节阅读 6

分节阅读 6(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明亡之际,南明弘光初立。在佞友马士英的筹划下,阮大铖进长江要害一疏,终于谋得兵部尚书高官。然而举朝以逆案攻大铖,大铖憾甚。及见北都从逆诸臣有附会清流者,因倡言曰:“彼攻逆案,吾作顺案与之对。”以李自成伪国号曰顺也。遂与马士英密谋,干了不少残害忠良,卖官鬻爵,排除异已的勾当。可惜弘光政权仅仅存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随着清军攻占南京而灰飞烟灭。在有限的政治舞台之上,给有才的阮大铖表演的机会不免过于短暂。识时务的阮大铖在逃出南京不久,即偕一干帮闲等赴江干向清人乞降,以才子降清后,在清兵营中为清军将领唱曲,“即起执板,顿足而唱,以侑诸公酒。诸公北人,不省吴音,乃改唱弋阳腔,始点头称善。皆叹曰,阮公真才子也。”后为王前驱,从清兵攻仙霞关,僵仆石上死。在他人生最后一幕的闹剧里面,完成了一个有才无德的文人所有地表演。

纵观大铖一生的官宦生涯,先后累计在一起,也只有大约二年左右的时间。因一时之贪欲,而留百代之骂名。当为不择手段,钻营鬻官者戒。然而大铖其人虽然人品极差,却是着实有文采。而且结交广泛,在放意归田的一段时间里,如史可法、文震孟、张岱、范景文等一批名士,皆曾是大铖游宴倡和的朋友。这在阮大铖的和箫集和咏怀堂诗之中,都收有大量唱和之作。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如大铖咏怀堂诗外集乙部中,有十四首作于天启甲子的还山诗,其中有:“星占处士山中卧,影弄婴儿世上名,但使榆关销战斗,何妨花坞有深耕”。又有:“拂袖行呤归去来,草堂猿鹤莫相猜,云霄自愧无修翮,雨露谁为弃不材”。虽然是描写归隐一类的诗歌,虽有怨气,但却不多,确是深得还山诗之三味。诗不但写的漂亮,也并不脱离实际,倒是完全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大铖不但在诗歌作上的确是文采斐然。而且于戏曲创作上,也显示出过人之处。如燕子笺、春灯谜等陈寅恪先生认为尤推佳作。不过利用戏剧来进行政治宣传,也是大铖的一种创造。如大铖在戏曲双金榜中以戏中人,分别影射东林,东厂和自己。为自己进行无罪地辩解,再三表白自己的清白。大铖的另一本传奇牟尼合中,其中伶讠同一折,在传世的刻本之中,甚至有两种不同的内容。当是大铖为取媚于权贵,所玩出的新奇花样。

今日评论前人功过,当应不以人废言。所以陈寅恪在遗作柳如是别传中曾有一段谈论阮大铖的文字:“圆海人品,史有定评,不待多论。往岁读咏怀堂集,颇喜之,以为可与严惟中之钤山,王修微之樾馆两集,同是有明一代诗什之佼佼者”。章太炎先生亦曾有评语曰:“大铖五言古诗,以王孟意趣,而兼谢客之精练。律诗微不逮,七言又次之。然榷论明代诗人,如大铖者少矣。潘岳宋之问险诈不后于大铖,其诗至今尤存。君子不以人废言也”。更有胡先马肃先生甚至称大铖为“有明一代唯一之诗人”。中国大百科全书之中国文学分卷中,在“清传奇杂剧作家”中,也列入了阮大铖的名字。

自古小人有才者亦多矣,如唐朝诗人沈全期、宋之问,宋代有孙觌、方回,蔡京,明时有严蒿、赵方华等。而每逢社会发生疾遽变革时代,尤其多见如此人品虽差,但是文采斐然的“精英”。此类人物过去有之,只是不知未来还会有怎样的变故。在每个人短暂的一生之中,总是会在历史长河留下自己踪迹。综观阮大铖的一生,就因为利欲熏心之故,而辜负了大好的文采。鲁迅先生曾经指出:“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今人读之,当以史为鉴也。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字宪之,又字道邻,祥符人今河南开封。

崇祯年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历任户部员外郎,郎中。崇祯八年1639年,随卢象升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十年,被张国维推荐升任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太平,池州及河南江西湖广部分府县。崇祯十四年总督漕运,崇祯十六年七月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弘光政权建立后,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称“史阁部”。时议设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江北四镇,以可法为兵部尚书,督师扬州。清兵入关后,曾主张与之议和,共讨李自成的农民军。后被马士英等人排挤,于是督师淮扬,竭力协调江北四镇将领,以抵御清兵。

顺治二年四月,左良玉率数十万兵力,由武汉举兵东下,要清君侧,“除马阮”,马士英竟诎史可法尽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只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矶,以致淮防空虚。左良玉为黄得功所败,良玉呕血死,全军降清;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时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扬州,继续抵抗清兵。顺治二年1645年5月10日,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传檄诸镇发兵援救,刘泽清北遁淮安,仅刘肇基等少数兵至,防守见绌。此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副将史德威史可法追随有年,可法收德威为义子,托以后事;二十四日清军以红衣大炮攻城。入夜扬州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死,众人拥下城楼,大呼曰:“我史督师也﹗”,多铎劝降,可法表示:“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后壮烈就义。多铎因为攻城的清军遭到很大伤亡,心里恼恨,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