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食王传 > 分节阅读 336

分节阅读 33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护的功劳,被李世民冠以“识人有术”,除了他的食博士外,也给他封了个乡候,乡侯这一爵自晋亡后就再也没出现过,类似于三国时期的亭侯一爵,别看是个侯,但却是不值钱的侯,你看三国时期亭侯满天飞就知道了,不过是个名誉罢了,只算得刚入品的最低一层的爵位了,不过因为是重拾前汉制,所以乡候的品级暂定为正九品上,以后等完善了再随制入品。

虽然不值钱,可对孙家而言却是破天荒的,孙家不是大家族,祖上就没人有过爵位的,有的只是小官小吏三两个,但到孙铭前这里,有了爵位,那就等于是敲开了世家大族的大门,只要孙家这么发展下去,成为世家大族那是肯定的。

有爵没爵,这待遇可不一样,这就有点像是后来欧洲的贵族一样,哪怕再是落魄,你是贵族就可以享受到别人的尊敬,可若你不是贵族,哪怕你身家再丰厚,对一个穷得叮当响的落魄贵族也要毕恭毕敬的。

其他的建州官员,也都或多或少的提了一到两级,这使得建州如今的官制有点混乱起来,建州如今还是中州,但有不少职位已经是和上州同一职位的品级持平起来。好在建州升格已经提上日程,等到明年就应该能批下来了,有建州水军的东瀛一战,即便是建州今年的税收上缴少了一半,升格的势头也已经无人能挡,也无人敢拦,开玩笑,以一州之力就灭了人家,还似乎只是伸出一根手指头轻轻摁了摁,这样的州不是上州还有哪个州敢称上州

王霖泊也有份,不过他目前正在建东,所以,给他的诏书是单独写的,等到林荃淼去建东的时候给他带过去就是了,王霖泊这一次真正的被冠以将军之名了,任南海将军,这又是一个新的军职,从五品上,被李世民从建州镇将府摘了出来,单独序列,直接听命于朝廷,不过委托建州镇将府管理。

李业嗣的实职品级倒是没升,毕竟他将随着建州的升格而跟着升,而且他以后将继承李靖的国公位置,所以给了他一个正五品上的定远将军武散官,比他的镇将品级别还高不少去,总算是和秦怀玉平起平坐了。

总的来说,这一次,朝廷是彻底的将建州甩手给了王况和黄良去折腾,除了马周以外,不再另派人来,这么些年下来,不光是李世民对王况放心,对建州放心,现在是各大佬也对建州放心下来,试想一下,对如此大的银矿眼睛眨都不眨一下甩给了朝廷,这样的臣子还有谁不放心的如果真有私心,凭了王况现在的家底,私自造上几艘船,都不用楼船,普通的船就够,然后派家丁去东瀛横扫一通,只要假扮了海贼就行,天高皇帝远的,不会有人知道。

而如果王况真想脱离了大唐,也大可以先在东瀛经营个几年,然后自立,这都是非常简单的事,但王况没有这么做,就连在唐林伏罗两州与建东之间,都建议朝廷设立一个建西军,这不是主动的将自己置之于朝廷的监视之下么

所以说,现在黄良的权力比起天下其他州的主官还要大,即便如府牧这样的从二品大员,在他们治下也没有黄良在建州的权力大,除了在司马,别驾和镇将这三个位置上黄良没发言权外,其他的官员,现在开始就是黄良推荐谁,那就是谁上。自然这话不好明里说,但大家都是人精,从这一大堆的任命里就看得出来,黄良和王况这一老一少就是一个鼻孔出气的,王况的意思就是黄良的意思,这些年里大家都已经习惯了,黄良不在就找王况,王况不在就找黄良,只要这二人中的一个同意,另一个绝对不反对。

等到大家都议论完了这一堆的任命,个个喜笑颜开的时候,长孙煜却是长身而起,再次的正了正袍衫,离席到王况跟前站定,恭恭敬敬的给王况作了一个揖,见他如此,程处亮和尉迟保玮也离席起身学了长孙煜的样子给王况来了这么一下,这下就乱套了,许多在座的和王况关系没有达到黄良及林明那样高度的都长身而起来了这么一下。

王况顿时满脸微红,连忙起身还礼:“各位莫要如此,况只是做了该做的。”

第四一二章 建安之议

建州的世家子弟里,只有长孙煜、程处亮、尉迟保玮和李业嗣是在建安的,其余的都在下面的县里。一直以来,这四人中只有个李业嗣因职责所在,不得不高调点外,其余三个都是能多低调就多低调,这么些年了,甚至还有不少建安人不知道这三个家伙的全名的,也不知道他们家庭背景显赫。李业嗣不比他们,他的镇将府离了他就真的兜不转,而他们呢,大可以袍袖一笼,因为他们上头还有黄良他们呢,其中又是以程处亮及尉迟保玮这俩家伙最为清闲,干脆眼一闭,全丢给林明,所以,他们两个最是悠闲,而建州各县里,又以林明这个县令的权力最大,一二三把手的权力全在他手上。

然而这正是王况所希望的,人和人的教育及家庭背景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对事物的认知也就不同,王况没那个本事让所有人都同意他的观点,尤其是这些空降兵,他们来建安前,对建州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比不得那些本就在建州的大小官员,王况的策略一推出来,大多都能被接受,就是少数不能接受的在黄良的强压下也是会执行,而执行一段时间后尝到了好处就不遗余力的推行起来。

这也恰是王况当初愿意让三驾马车家族子弟来建州的原因,有三个老头在上面压着,这些家族子弟都是不会和王况作对,这在王况声名不显的开初很是重要,让反对王况的声音降到了最低,而如果换做其他大佬的人来,情况可就不一定了,那时候的王况,不过一个小小宣德郎而已,谁卖他的帐

可以说,王况和这些世家子是各取所需,王况要的策略得以顺利推行,而他们要的是一个基层工作的资历,二者并不冲突,也就因此有了建州这些年的飞速发展。

来建安后,尤其是长孙煜,和王况的交集并不大,多数情况下,他都将自己当做一个透明人,开始他也是想施展一番拳脚的,但在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最好还是多看,多听,少说少动的好,建州的许多政令,都超出了他的想象,但都收到了奇效,于是,他安心的当起了“学生”,默默的学习吸收着,现在,他的机会终于来了,终于可以有一个地方让他将这些年里学到的东西施展开来,所以,他感激王况,不仅是给他提供了学习机会,还给他一个施展抱负的舞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