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节(2 / 2)

表妹怂且甜 许乘月 6014 字 2019-04-01

徐静书乖乖啃着点心,歪着戴了薄纱帷帽的头颅,目光绕过亭前桃花树的落英缤纷,浅笑敬佩的目光落在荷花池畔那个鲜活飞扬的赵荞身上。

那个本该在华服珠翠包裹下,高雅矜贵睥睨众人的信王府二姑娘赵荞,正衣衫素简站在人群中心的小台上,绘声绘色地试讲着新攒的说书本子。

那些对目不识丁者来说过于晦涩的民律条款,被她化做了一个个看似荒腔走板,却又充满烟火气的生动故事,让人很容易就听明白了,许多大家误以为并无大碍的言行,为何要被朝廷以律法约束,也清楚知道了违律犯禁将要承担怎样的惩处。

虽只是“试讲”,此时她的周围又全是她宅子里的侍从随护、丫鬟竹僮,并不算真正的天桥听客,可她照旧说得绘声绘色,语调、身形、神情、动作全无半点敷衍。

一个出身高贵的王府二姑娘,择了个世人眼中极其不入流的行当,混迹在市井之中,在贩夫走卒们的簇拥围观下插科打诨、滔滔不绝。荒唐吗?丢脸吗?可笑吗?

徐静书唇角上扬,眼尾泛起点暖柔的水气:“阿荞她,在做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赵澈也望了过去,轻轻摩挲着掌心柔软细腻的小手:“嗯。你也一样。我们都在尽力。”

眼前那临时用青砖与小石板垒起的方寸高台,与天桥底下的说书摊子,都是说书姑娘赵荞为自己选择的战场。

她在做一件学识渊博的饱学国士或严谨尽责的法司官员都做不到的事。

扔掉与生俱来的高华霓裳,步下云端长梯走到红尘中,在凡俗终生的笑闹与喝彩声里,以妙语连珠为刀,尽力劈向战后乱世遗留给这新朝的一丛丛芜杂荆棘,指着通往清明盛世的路对大家说:看,前面有光。

她给自己选择的这条路可谓前无古人,此时谁也不敢说她的这些努力最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成就。

但这世间从来不会知独独因某一个人的努力就变得更好。是有许许多多渺小而微不足道的“我”,在不同的角落里付出心血、勇气,甚至失败,后来的天地山河才还给“我们”日日崭新的锦绣风流。

聚沙成塔,总是要有无数沙粒投身其中。

莫笑少年所思所行天真狂悖,当繁花开满盛世,这天地定会记得,我们来过。

*****

武德五年三月廿九,御史中丞江盈以“御史台都察院主官”的身份,在朝会上当庭弹劾“太常卿姜正道殴打殿前纠察御史徐静书”。

虽殿前纠察御史只是九等小官,而姜正道不但位列九卿尊位,还是皇后陛下的母家家主,但殿前纠察御史在当值时监督众官言行,代表的是整个御史台,殴打御史等同践踏法司威严,此事一出可谓石破天惊。

朝堂博弈向来环环紧扣。各方立刻以“御史徐静书被打”这件事做为棋眼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落子布局,就此展开不见血的厮杀。

与御史台并列三法司的大理寺与刑部自是毫不犹豫站在御史台一方,不但在庭辩时极力声援御史台对姜正道罢官并褫夺荣封的诉求,更是在下朝后召集自家府中官员,对姜正道及其身后的允州姜氏在言行上的违律之处从头到尾挑了个遍,数罪并举展开新一轮弹劾攻势。

除殴打御史这项过错外,御史台都察院还将“太常卿姜正道大人及姜家数位在朝为官者皆有后院人逾数之嫌”的事也顺理成章被搬上了台面。

大理寺与刑部打蛇随棍上,再次提起“京中传言有某家大户因后院纷争闹出人命,消息疑被封锁,坊间人心惶惶”之事,要求趁此机会全面搜查京中所有官员居处、宅邸,一则确认此传言真伪,二则也是确认所有官员是否清白守制。

而姜氏及其党羽,还有一些与其利益相关的朝中同盟,则绞尽脑汁为姜正道开脱,力求减轻对姜正道的罪责判罚,想将事情轻描淡写揭过,以避免这次大规模地全城搜宅。

担任宗正寺卿的长庆公主赵宜安也站出来,较为强硬地表达了“反对全城搜宅”的立场。

长庆公主赵宜安是武德帝同父同母的亲妹妹,她的站队无疑为以姜家为首的这一派增加了不小的筹码,一时间风向出现微妙倾斜。

各方口诛笔伐激烈交锋整整三日,无形的刀光剑影让半个镐京城的人都绷紧了心弦。

到了四月初二,武德帝诏令举行大朝会,京中过半数的八等以上官员齐聚内城,就此事展开了声势更加浩大的庭辩。

?

在各种意见僵持不下之际,储君赵絮执金令而出,亮明“赞同全城搜宅”的立场,并建议在众官得出一致结论之前对镐京城各处城门临时增设哨卡,许进不许出。

她的这个提议可算是下了狠手,好些个心中有鬼的家伙险些吓得当场去世。

若是“许进不许出”的禁令一生效,之前没有及时自行清理后院人的门户就算彻底被封住了后路,倘使武德帝最终还是同意全程搜宅,那时再想送人出去避风头就没机会了。

小小殿前纠察御史徐静书,挨了一拳,居然引发了一场有可能彻底清洗朝局的争论,这事情的走向让武德帝不知该喜该忧。

他再三斟酌后,给出了一个相对折中的裁决:“执金吾慕随听令:四月初五起由你名下北军在各城门增设临时关卡,所有车马、人员,无储君手书同行令者,禁止出城。”

给出几日机会让各家自行清理后院,也算武德帝手下留情了。

“谨遵陛下圣谕,慕随领命。”

武德帝又道:“事情既因殿前纠察御史徐静书与太常卿姜正道而起,总需这二人当面有个对峙才算公允。四月十五行大朝会,让徐静书上朝与姜卿庭辩,再由众议决断判罚,诸位以为如何?”

谁都听得出来,武德帝的言下之意就是,徐静书与姜正道的庭辩结果,除了将决定姜正道会受到如何判罚之外,还将决定要不要展开全城搜宅、彻底清理后院积弊之事。

皇帝陛下都发话了,还能如何?自是百官应诺,心中各自飞快盘算着下一步。

*****

休沐结束后的徐静书一回御史台就得到这个消息,看着顶头上官江盈无比期许的目光愣了良久。

“徐静书,要上战场了,你怕不怕?”江盈直视着她,开门见山,“有一击必胜的信心吗?”

这个年轻的御史才十六岁,上任不过月余就成了即将掀动一场变革的引线。而她庭辩的对手是树大根深的太常卿姜正道,任谁都会担心这小姑娘扛不起此等重责。

“怕。也没有一击必胜的信心。”

徐静书垂下眼帘,望着自己的鞋尖,嗓音轻轻柔柔,诚实无比。

江盈并没有责怪她怯懦的意思。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庭辩。

这场庭辩虽看起来只是动动嘴皮子的事,其胜负却关系着朝中变革大幕掀开的第一步能否迈出。

万众瞩目,其压力可想而知。

武德帝发话让稚嫩的徐静书与老辣的姜正道进行庭辩,圣心偏向可窥一斑。若徐静书最终未能以绝对优势争得大部分官员认同,此事之后,很多人都将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