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中国皇帝全传 > 分节阅读 124

分节阅读 12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兵折将,连左神策军大将军郦定进都战死。郦定进曾参加过平定西川刘辟的战争,力擒刘辟,在军中以骁勇闻名。他一死,官军士气顿时低落。到这时候宪宗才明白,河北竟是这样错综复杂,强大难制,这场战争已不能自拔,无法再打下去了。宰相裴垍在危急时刻,设计擒灭卢从史,平定了昭义,清除了内患,才使形势稍有好转。王承宗见昭义覆灭,失去内应,上书向朝廷请罪,假意表示愿输纳贡献,请派官吏。朝廷官军在河北旷日持久,早已力难支敌,宪宗正好趁坡下驴,赶忙下诏罢兵。

讨伐王承宗的失败,并没有使宪宗改变制服藩镇的决心,但他改变了以前一味出兵征讨的办法,转而使用恩威并济的策略。

元和七年公元821年,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了,按照惯例,其11岁的幼子田怀谏为副大使,总揽军务。朝中宰相李吉甫等人力主宪宗再次出师征伐。宰相李绛却不主张出兵,他分析道:河北藩镇节度使,恐部将权力太重,都分兵以隶诸将,互相牵制。当节度使为严明主帅时,能控制住这种局面。但田怀谏是个11岁的幼童,其军权必将由别人代理。分兵之策,适足为今日祸乱,田氏必为部下诸将所杀。因为其他藩镇也怕部将以灭自己,对杀主帅者决不容忍。杀田怀谏代为主帅者,必遭邻道所攻。故杀田氏者如不归依朝廷为援,马上会被别的藩镇吃掉。所以,朝廷不须出兵,只须训练士马,以观其变。如有魏博部将来效命朝廷,当不吝啬爵禄,厚加赏赐,使其他藩镇得知,也怕部下效法,都惊恐不安,他们就会恭顺朝廷了。这一番切中要害的言语,说得宪宗心花怒放,连连点头称善。

后来事势的发展确如李绛所料。田季安的部将田兴举兵擒田怀谏,归附朝廷,并表示愿守朝廷法令,输纳贡赋,请中央委派官吏。宪宗派使者前去抚慰,以观其变。李绛劝宪宗直接下诏,封田兴为节度使。田兴感念宪宗的恩德,对朝廷忠心不二,河北各镇屡遣游客前来,要他背叛朝廷,遵河朔旧约,田兴终不为所动。终田兴之世,魏博镇一直是朝廷倚重的力量。河朔三镇终于打开了一个缺口。

元和九年,宪宗一朝最有成效的一次讨伐藩镇的斗争又开始了。原来,淮西镇亦称彰仪节度使吴少阳在蔡州今河南汝南,一直积极积蓄力量,准备谋反朝廷。宪宗早就有意征取蔡州,因忙于讨伐王承宗,一时抽不出手来。这年,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更加跋扈,四出攻掠,关东为其驱掠者千余里,甚至骚扰到东都洛阳附近。宪宗遂派严绶督诸道兵讨吴元济。

各藩镇都有守望相助,共抗朝廷之心。成德王承宗数次上书为吴元济说情,均遭宪宗拒绝,后又派人游说朝中主持军事的宰相武元衡,被元衡叱退。遂又上书诽谤元衡,并派兵四出攻掠,以向中央示威。淄青的李师道更是个阴脸狡猾且又十分毒辣的家伙。他见上书为吴元济求情无效,便施展阴谋诡计,暗助吴元济。本来朝廷征兵没有淄青,他也派将领率2000人去寿春,声言助官军讨元济,实则待机而动,支援淮西。又派刺客奸人在洛阳、长安四下活动,制造恐怖。于是,群盗并起,一件件触目惊心的消息不断传来。宰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被杀,宰相裴度被刺客击伤。一系列恐怖事件,搞得朝野内外人心恐惶,草木皆兵。许多大臣劝宪宗罢兵。

还有个宣武镇节度使韩弘,依仗兵力,10年不入朝,宪宗以他为讨伐淮西诸军都统,他故意拖延。在讨淮西的诸军将领中,只有陈州刺史李光颜战功卓著。

前线统帅严绥懦弱无能,又有宦官作监军,对诸将加以监视,打了胜仗归功于自己,打了败仗过错全落在诸将头上,弄得将帅谁也不肯出力,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出师3年,仍不能奏效。

唐宪宗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下,表现了明断精神。他先撤掉严绶,以右羽林大将军高霞寓为唐、随、邓节度使,专事攻战。高霞寓大败于钱城,许多大臣都准备入劝宪宗,宪宗先堵住他们的口说:“胜负兵家之常。”宰相裴度因遇刺卧病,许多人都请求免裴度之官,以讨好藩镇,宪宗坚决地说:“若罢度官,使奸谋得逞,用度一人,足以破贼”对前线作战不利的将帅,他坚决撤掉。高霞寓战败后,又以荆南节度使袁滋为彰仪节度使,申、光、蔡、随、邓等州观察使,后又以名将李愬为唐、随、邓州节度使,率军进讨淮西。

到元和十二年,讨伐淮西的战役已有4年之久,国家馈运疲弊,宰相裴度自请往前线督战。宪宗任他为淮西宣慰处置使,负责指挥全军,为了使裴度能顺利平定淮西,对裴度言听计从。裴度来到淮西前线,奏请取消了监军的宦官,使将领能够独立处理军事,很快扭转了被动局面。又信用李愬、李光颜等一批名将,整顿前线军务,改变了以前军令不统一的混乱局面。

元和十二年冬,在一个风雪弥漫的夜里,唐将李愬率领9000士卒,突袭淮西镇治所蔡州城,一举活捉了叛乱头子吴元济。淮西自吴少诚以来,唐官军不至蔡州32年,宪宗经过4年的艰苦平叛,终于复将淮西收归中央。

吴元济的平定,使河北藩镇对朝廷刮目相看,纷纷上书朝廷,表示愿意归顺。横海节度使程权,割据沧景三世,共传四任,此时举族入朝;成德王承宗一扫过去的嚣张气焰,也赶忙派使送二子入朝为质,并献德、棣二州图印至京师;卢龙镇刘济已死,其子刘综代之,亦专一归顺。

淄青镇的李师道在平定淮西时,为吴元济撑腰打气,闹得朝野不得安宁。淮西灭亡后,李师道仍负隅顽抗。元和十三年五月,宪宗下诏征讨李师道。这次今非昔比了,李师道孤立无援,没有一个藩镇敢帮他的忙,只得孤军顽抗。在官军万众一心的攻击下,李师道很快就被剿灭了。

自安史之乱后,以河朔三镇为代表的地方割据势力,历经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曾同中央进行了反复激烈的较量,最后终于一一相继被平定,唐朝重新创造了一统天下的局面。

二、人和政通励精图治

唐宪宗不仅在同藩镇斗争中显示出卓越的胆识和坚韧不拔的气魄,在用人纳谏方面也颇具选才任贤的眼光和采纳忠言的大度。

宪宗即位后,渴求治国平天下的贤才帮助,厌弃贡献奇珍异兽来博取他欢心的佞臣。

宪宗一朝,十分注意选拔和任用宰相。在他当太子时就留心这个问题。上台后,经常和群臣一起讨论历代择用宰相的利弊得失。选择了像杜黄裳、裴垍、李绛、裴度、崔群等一大批正直且有经国大略的名相。

杜黄裳为宪宗首开削平藩镇之略,当西川刘辟叛乱时,公卿皆认为蜀道险远,不宜出兵。杜黄裳力主讨蜀,并推荐高崇文为军事统帅。高崇文不仅勇敢善战,而且正直无私,对藩镇首战告捷,立下大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