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重生吕布一统三国 > 分节阅读 547

分节阅读 547(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就废物利用,交给百济王,让他屠杀他的同胞。

此时三韩里面的马韩已经被百济吞并,剩下的辰韩和弁韩唇亡齿寒,对百济敌意很大。

当百济、三韩打得两败俱伤之际,太史慈的十万大军杀到,一鼓作气把这两个势力的残余军队全部击败,并乘胜攻占了三韩的三个都城,攻占了百济的都城,太史慈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彻底把三韩、百济占据的高丽半岛所有敌对势力肃清。

紧接着,朝廷发布公告,愿意去高丽半岛的大汉公民一人能分得一百亩良田和两个农奴,免税两年,条件比北大荒差远了,是因为高丽半岛已经被百济、三韩人开发过了,环境没有那么恶劣了。

因为高丽半岛后世能开垦出五千万亩良田,开垦出这么多田地还保留着百分之二十的森林覆盖率,所以吕布决定在高丽半岛开垦四千万亩良田,依照此时亩产量是后世一半的推导方法,高丽半岛能养活起两千万人口,不过吕布暂时只准备往那里移民二十万人口,以后的人口再慢慢转移,慢慢增长吧。

为了防止高句丽、扶余农奴造反,为了防止三韩、百济农奴造反,吕布又颁布命令,让开发完北大荒的高句丽、扶余农奴南上替换三韩、百济的农奴,让他们都身处异乡,身处陌生的地方,打散部落,每个汉人农场主的农场里的农奴互相都不认识。

吕布还给农奴一些希望,宣布每年转百分之一的农奴为汉人,成为汉人后就可以成为农场主,可以享有良田和农奴,当然这百分之一的机会只给那些表现优秀、表现温顺的人。二十年后,异族农奴们转了百分之二十的成为汉人,其他实在太差了就永远没有机会了,而此时大汉民族对当地的统治已经根深蒂固了,已经不是那些没有了希望的农奴可以动摇的。

高丽半岛北部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产三百多种,石墨、菱镁矿储量居世界前列。铁矿及铝、锌、铜、金、银等有色金属和煤、石灰石、云母、石棉等非金属矿物储量丰富,亦有石油资源,其中,位于咸镜北道边境地区的茂山铁矿已探明储量50多亿吨,可开采量30亿吨。地下矿物资源总价值高达64万亿美元,其中黄金2000吨、铁5000万吨、菱镁矿60亿吨、无烟煤45亿吨、铜290万吨等,仅一个菱镁矿,就足够北高丽使用18万年。

不过北高丽限于他们错误的发展模式,坐拥宝山却饿死了那么多人,相反南高丽根本没有任何像样的资源,连人均耕地面积也只有北高丽的一半,可他们的人均国民总收入突破2万美元大关,而北高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才1千多美元,相差多少倍,足以见到先进的政治制度比资源更能决定生产力的发展。

吕布从北高丽、南高丽的反差上,在思考自己的帝国现在奉行的君主立宪制度到底可不可行,他要用五年的时间去看,究竟自己推行的政治制度是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还是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后来他发现,他的君主立宪制度没有错,只要遏制住官僚阶层的贪腐,让官僚没有贪腐的机会,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国民收入至少比垄断独裁的时候高上五倍不止,推论到这里,他不禁流泪了,他流的泪是什么样的泪,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第854章预谋夷洲岛

当初派太史慈、于禁攻打高丽半岛时,吕布一直担心会战败,要知道,历史上隋炀帝举全国兵力攻打了三次高丽也都惨败而归,唐太宗攻打了两次虽屡取胜绩,但并未伤及高句丽之根本,只到唐高宗时期大将李绩和薛仁贵才将高句丽平定。

在筹划该怎样攻打高丽半岛时,隋炀帝三次攻打高句丽和唐太宗两攻高句丽便成了吕布钻研的现实军事反面教材,正面教材只有唐高宗李治时期李绩和薛仁贵平灭高句丽那一场算得上,但也只能算做是参考,因为高句丽的三分之二领土都在后世的东北三省,不同于百济、三韩全部领土都在那个后世的高丽半岛。

首先是一定要确保好后勤保障,军粮运输不能出现问题,这是防止功亏一篑的关键,所以他让对自己忠心耿耿的高顺在后面都督粮草,这也是吸取杨广放不靠谱的杨孝感在后方都督粮草的教训。

其次,全面吸取杨广的教训,在对前线指挥上不能过于保守,让下面的武将见机行事、随机应变。不能将所有决策都要由自己一个人来裁决,那样就会导致了作战不灵活,不能把握战机。杨广那厮是一个军事上的半瓶子醋,空有百万大军却无法发挥力量上的优势,他基本上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战略战术手段,对高丽方面也基本上一无所知,面对敌人的多次诈降竟然屡屡上当,不知敌、不懂分合之道、不知虚实,这样的人做统帅不败才怪了。

吕布虽然说不上是战争天才,但他的军事造诣和军事经验远超过现在任何一个敌方统帅,敌方的任何军事行动都在他的掌握之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隋唐时期攻打高丽之所以那么困难,是因为那时的高丽是东汉末年高句丽将三韩、扶余等大部分国家吞并成立的国家,国力比东汉末年强了十倍不止,东汉末年的高句丽只是东北亚地区众多小国里面规模最大的而已,跟几百年后的高句丽没法比,不过它在这东汉末年毕竟是东北地区最强的国家。但历史上曹魏的二流武将母丘倹领一万多人就把高句丽打得落花流水,两次差点就把高句丽给灭国了,超一流统帅吕布平定东北地区势如破竹,无可厚非。

其实就是用人的问题,有些能独挡一面的将领就尽量发挥他们的才能。隋唐时期的将领也不乏久经战争考验的名将,可惜最终在最高统帅的牵制下无所作为,隋炀帝和唐太宗的亲征失败,其实归根结底都跟他们御驾亲征包办一切有关。

吕布就充分地发挥了张辽、太史慈、于禁的才能,让郭嘉、陈宫的参谋部推演战局排兵布阵发布命令。吕布在战争的大部分时期都是放任麾下文武将领去做事,他只在关键的时刻做判断。

隋唐时之所以屡次攻打高句丽不下,还有两个原因,一则是没有很好的调查,没有详细的全面地图和区域地图,不熟地形,乃是盲人骑瞎马,二则是没有派人潜入高句丽国内破坏。致使高句丽权臣盖苏文一举剿除所有政敌将高句丽军政全数掌握,团结统一的高句丽自然难以战胜。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吕布非常重视军事情报搜集,从十年前就开始在东北地区的敌对势力里安插了情报特工,他对高句丽、百济、扶余、三韩的了解甚至比这些国家的国王还要清楚,把这些国家里面稍微有些能力的人物全都刺杀,现在再来攻取这些国家自然易如反掌。

吕布这番苦心孤诣终于得到了回报,中华帝国的军队如摧枯拉朽。迅速击败东北亚地区的所有敌对势力。

吕布现在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能够长治久安地统治高丽,使之成为中华的领土而不再是日后还闹独立闹个不停的殖民地,更不再会是愚蠢的空耗中华国力的藩属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