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二十章:教化之功(2 / 2)

王广道:“前年,南直隶乡试,高中举人者,百三十人,庐州府在南直隶之中,本是声名不显,往年不过中六七人而已,可在前年,中了二十四人。”

说到这里,王广面泛红光。

二十四人啊,这可不是小数目:“且本府秀才陈进文,高居榜首,名列第一,为南直隶解元。到了去岁,本府举人入京赶考,金榜题名者,竟有九人之多,为历年之最。不只如此,在庐州,还有一段佳话,庐州有一户,姓刘,刘氏诗书传家,乃本地的典范,洪武高皇帝在时,就有人高中进士,家学渊源,可见一斑,传至今日,已是开枝散叶,其宗族有百六十口,其中中秀才者,二十一人,中举人者,五人。去岁科举,竟有三个族兄弟同时登科,这岂不正是一门三进士吗?”

王广说到此处,面带红光,高兴的手舞足蹈。

他继续道:“还有一户,父子二人,皆为举人,此番进京,儿子虽未中,可父亲却登科,其子年纪还小,将来,定也是前程远大,这父子双进士,想来是必定的了。”

“臣到任之后,重修了府学,整肃了学风,除此之外,但凡是秀才、举人,但凡是要考的,臣一一都过问,嘘寒问暖,便是要让他们无后顾之忧,这数年来,功夫没有白费。是以他们登科之后,大多都修书而来,表示感谢。其实这科举之事,最紧要的还是靠自己,臣所能做的,毕竟有限,能给予他们一些资助,或是搜罗一些章,都是自太祖高皇帝以来,所有的经义……若卿家都在搜罗和抄录,岂不是没有其他事可干了?”

突然这么一个疑问,让王广一下子愣住了。

他看着弘治皇帝,像泼了一盆凉水,嘴皮子哆嗦了一下,随即才道:“陛下,教化,乃是重中之重的事,只要教化成了,那么无为而治……自然一切都可……水到渠成。施……施政之要,重在人心,人心之要,重在教化,教化之要,首在言传身教,陛下……这……这……”

弘治皇帝看着王广,格外认真的问道:“那么……这几年来,入学读书者,有几何?”

“这……这……”

王广自然说不出来,支吾了半天也没个具体的数目。

弘治皇帝道:“既然重在教化,那么这仁义之学,理应深入人心才是,若是人人知书达理,才是大治之世,这……对吗?”

“对,对。”

“可庐州府上下,能识文断字,知晓仁义者,又有几人?”

“这……”王广一时竟答不出来,他道:“庐州府现在有进士……”

弘治皇帝失望的摇头:“朕想知道的是,在这里,有多少人入学,有多少人,能学的仁义廉耻,是十之一二,还是百之三四?”

王广有点懵了,嘴角微微抽了抽。

陛下这个问题,他听不明白啊。

这和教化有关系吗?

教化的事,是读书人的事。

怎么和寻常的百姓,有什么关系了?

难道平常百姓也得读书?

一时王广不知如何是好了,他竟是踟蹰起来,答不上来,脸微微红了,突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明朝败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