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魏晋 第209节(2 / 2)

无论魏晋 九州月下 5880 字 2020-09-06

崔鸢对此非常赞赏,决定等他毕业,就收到手下好好提拔,万不可让别人抢了先。

修法盛会在腊月二十七时暂停了,因为剩下的到正月十五的时间,是封印的时间,大部分都会将公印封起来,等十五之后,再开。

天南海北的来使们就这样被迫目睹着蓟城的繁华,再感受着钱包空虚,能看不能买的痛苦。

但魏瑾也不是小气人,她也给这些队伍送了每支都送了座钟、镜子、糖等物,算是对他们千里迢迢冒险过来的补偿,虽然数量很少,可礼轻情意重呢。

再说,像南中、宁州这些地方地处偏远,都没被她手下的资本轰炸过,有这些使者带东西回去,才能顺利打开市场,还不用她去开拓,多好。

一边想着这些杂事,魏瑾又打开了最近的修法手稿——足有。

随着意见的增加,她的工作,也显著着增加了,这些都必须她亲自看过,都是万万错不得的东西。

新年是修法的上半场总结,这一个多月里,收纳上来三千多条意见,每条都是个小作文。

关系到民律刑律吏治税赋方方面面。

但是……

她翻看着那条让女子也一块土地的提议,思索了好一会。

提议和实施是两回事,难度也是天壤之别。

虽然麻烦,但不是做不到,如今时间女子风气也还好,分地的话,可以从新生的儿开始算起,软推广,生女可让家庭获小利,反动声就会小很多。

同时,也要从蓟城这种基层势力已完全归她掌握的地方开始,慢慢推广至全国。

她微微笑了笑,在那一条上,打了个勾,继续看下一条。

第244章 人情世界

从十一月开始的修法盛会途中,来的人物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并且,在会议开始后,还是有各地“贤者”不断前来。

世上的有识之士并不少,只是先前中原战乱,大家都在观望,而如今他们不管怎么看,都不知道北方该如何输,更重要的是,这次修法盛会,可以各地官方也派出人来试探一下虚实。

很多想来但碍于身份不能来的人,都来了。

于是有官方民间的都来了,很多还都是对家。

其中有一个现象非常有趣,宁州(云贵)一带的所在正在叛乱之中,属于叛军的本地夷人推举的使者爨氏,比宁州刺吏派来的人还要早到一个多月——按使者爨琛便常在讨论中暗示,当他知道这个消息后,只花了数日的时间,便约了南中之地孟、周、赵、李、毛、陈数大家族聚首,派出代表,前来幽州,因为夷道艰难,平日光是出宁入川便要花上半年时间,但为了快速到来,他们冒险从水路至灵渠,再从湘水至长江,最后快马赶来,宁州山势陡峭,水道最是凶险,那一路简直太刺激了。

同时,爨琛还暗搓搓地表示,这次能速度过来,还全靠夷人的全力相助,以此显示自己在南中的影响力。

如今晋朝在宁州的统治基本瘫痪,宁州刺史只管理到了宁州城附近的城镇,属于半独立的状态,与本地夷人民族矛盾极为激化,双方已经到了恨不得生食其肉的地步。

有了这些宣传,腊月才到冀州的宁州刺史的手下使者们便被他们各种内涵。

这让宁州的来者们非常不悦,他们也很难,光是定下使者人选,就花费了近半个月,更不提他们如今军费吃紧,连来冀州的一路花费,都是找郡城中的各大家族凑的,更可恨的是一路的夷人部族各种骚扰,拖慢了他们的脚步。

宁州官方团因为钱财无多,也和凉州一样,被迫在城外租了便宜的院子。

只是相对于四季如春的宁州滇池城,这里的冷已经超过了他们这些南方人的承受上限。

“夫人,这羊脂膏已发下去了。”一身戎装的侍女掀开厚重的帘子,端进热水,“咱们带来的白银不多了。”

北方气候干燥,他们这一路上很多人脸手干裂发痛,手脚皆生了冻疮,痛还是其次,痒起来真是折磨人,好在北方有蛇油羊脂凡士林,走来就被安利,结果就是一下就付出了大半的钱财。

“渤海公还未回我的名贴么?”李秀抬头问,她二十四五的年纪,正是女子风华最盛之时,面如满月,眉目明艳。

“没有。”侍女有些无奈道,但很快又振作精神,“但是夷人的那些贼子,她也未见。”

李秀微微点头,目光便又投手上的装订成厚厚一本的邸报上。

邸报是用泛黄的厚纸印成,纸上还依稀可看得到有些没打碎的麦杆纤维,用的墨有些浸润,显得边界模糊,但的辨认还是不成问题的。

报纸是从左右印刷,这让一直都上下右左读书的李秀有些不习惯,但其中的内容可以让她把这些细节经统统忽略。

当先的头条是《草原白灾严重,渤海公调拨二十万斛粮食救援》,内容细写了今年草原的大雪前所未见,虽然有所准备,便依然损失惨重,建议去关外者需要谨慎。

其中并没有用知乎者也断句,反是一些怪异的符号,但意思简单明了,没有一点感慨与痛惜。

剩下的则一些关于前线的战事,盱眙的王虎挡住了晋朝的围攻,天冷助长了徐州瘟疫的蔓延,很多受灾的庶民拖家带口前来求医,晋室在淮阴一带设防,禁止灾民迁移过去,引来很大动荡。

还提起青州化工坊又要招人,要求懂数识字听指挥,每月的薪水高达五银,下边写了报名地址。

因为年关人口曾多,为加强治安,入城需要出示户籍证,请各地使者及时办理……

李秀又翻到反面,这里便是整面的关于修法的成果了,一小版显示的是渤海公已经接受允许的法令,剩下大部分都是最近几日讨论和条陈,每条里还细细写了反对先赞成双方的理由。

她一眼便看到爨氏提出的条陈,上边写着“宁州偏远,最近连续数年发生灾荒,病疫流行,死者仅晋人便多达十万,夷人更是无法计数,求渤海公恩赐神药,派遣医官前去救援,五苓夷人愿臣服于北方……”

这一条很好,李秀看了看,发现反对的是北方官吏,理由是如今的医生紧缺,北方治下一个郡才有五六个医官,哪里抽得出来去万里之外的宁州。

但是下一条,还是爨氏提出来的:“晋廷所派刺史,反复无常,先前答应收降,但转头便诱杀夷帅,数年之中,李毅、李秀、李钊三任刺史皆行事暴虐,如今的王逊更是残酷镇压夷人,求渤海公派遣刺史入宁州,我等愿意拥护北地,驱逐晋室官吏。”

“唉。”李秀幽幽一叹。

旁边的侍女忍不住看了一眼报上所写,不由惊道:“这不是我等要向渤海公提出的条陈么,怎地让他们抢先了?”

宁州的官吏是永嘉之乱前,由洛阳派出的,和如今的江左晋廷并无联系,但在看到广州本地人拥护的王机在渤海公支持下日渐兴盛后,便也起了臣服北方的心思,谁知还会被爨氏横插一脚。

这年头,投诚都得要抢的么?真真是天理何在啊!

李秀无奈地笑笑,又翻了下一张,目光不由微微一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