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府试(3)(2 / 2)

府试的考题也是写在白纸板上的,衙役们很快送来了考题,学生们抄录。

这时候的考题跟县试又有些不一样。

四书题是两道,五经题一道,试帖诗两道。

第一道四书题的题目很简单:“温柔敦厚,然后君子。”

乔明渊一看这题目,脸上就露出了笑容。他想,这果然是何友明会给的题。不单单是他,旁边不远处的沈秋池抄写了题目,立即满眼震惊加崇拜的抬起头来,看向了另一侧的乔明渊,全然是小弟看着大佬的敬佩之情。另外,偏殿里的董路,廊下的林则惜等人也都是在心里说:“靠,又被明渊猜中了!”

还得回到之前说起。

县试的时候,乔明渊和沈秋池毫无意外的进了围,就董路和林则惜让人放心不下,当时乔明渊就给两人开了个小灶,告诉他们什么样的文章能被取。

两人考中之后,回想起乔明渊的话,都觉得十分有道理。

于是,在书斋看了几天书,他们就瞧见乔明渊一直都在那些考录跟前徘徊,翻看了平遥府乃至一些别的府的考录,几人心里就有数了,回去了客栈,都围着乔明渊让他说说自己看出了什么门道。

乔明渊也没藏私,他跟这些好友无话不谈,自然不会想着要防着大家,考场之上,哪怕你知道要怎么考,学问有深浅,谁又能一定压得住谁?

他知无不言:“我这几天在书斋看书,看的就是平遥府最近几年的考录。平遥府的知府大人叫何友明,据我翻阅他选中的学生文章发现,此人喜欢辞藻华丽的文章,你看,他从县试到府试,无一不是选择这种用词瑰丽、言之有物的文章。你们到了考场上,作文也应如此,多用排比、多用典故,只要围绕核心,应该十拿九稳。”

其实这也有点难。

要知道,学问的深浅,就在于如何用自己会的知识,大家读一样的书,有人提笔就能写文章,有人却需要雕琢良久。

沈秋池问:“那简单直白的就不行了吗?”

“世人皆有喜欢和厌恶的东西。直白的文章不是不好,只是他取得极少,咱们作为考生,自然要投其所好。”乔明渊看着他:“秋池,我知道你擅长写这种直白剖析的文章,但为了科举,你最好还是委屈一二,没必要犯险。”

几人就都点头。

乔明渊又道:“何友明喜欢花团锦簇的文章,从他的题目也能看出一二,他这人,素来喜好君子之风,附庸风雅,也是投其所好。”

一语中的。

几人看着这“温柔敦厚然后君子”八个字,都想起乔明渊说这番话时脸上的笑容,皆是一句——这小子简直是知府大人肚子里的蛔虫。

第二道四书题就中规中矩了很多,上面写的是:“隐恶而扬善,明辨之”。

却是一道截搭题。

不过这截搭题不难,皆是出自《中庸》第六章:“隐恶而扬善,执其两头,用此中于民。”以及《孟子》第二十章:“博学之,讯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光是这两句,看意思就知道,何友明只不过是为了看到他喜欢的文章,考一考大家的学问功底而已。

因此,大家都知道,决定你取不取的,往往就是第一题。

因为第一题奠定了你在考官心目中的印象,你能不能通过第一题博得考官的第一印象,考官有没有兴趣好好的看你的第二题乃至后面的题,全然在开篇。

题目都抄完后,乔明渊没急着写,他将笔放下,开始闭目养神,同时静心。

他开始分析起何友明考这题目的意义。

按照卫轻轩所说的,但凡是替朝廷选举官员,都是要考察学生们换位思考的能力,何友明年少就考中了功名,上位十四年,不可能给一个空架子。那么,这题目的意思,应该是要大家通过“温柔敦厚然后君子”几个字,看到其后更为深刻的东西。

他想到了何友明的出身。

何友明并非农家子弟,相反,他出生世家,只是他出生时,他所在的家族就已经没落了,因此,何友明年少时吃了些许苦头。

这些苦头,应该就是他心中的痛苦。

作为朝廷命官,无一不渴望为国家做贡献,何友明当知府这么多年,也在自己的位置上做了不少事情。他要什么?一个人要想做到“温柔敦厚”何其难?世界上的困难很多,一个人要遇到的不平、不公,都可能让这个人的本性长歪、长残,在困难中磨砺自己,自然是要除掉积弊,迎来内心的平和。看似在说自己,可国家的治理不也一样吗?要想有新气象,让国人“温柔敦厚”,就必须要扫除人们心中的积怨。

乔明渊这般想着,就觉得这一题要往那政z清明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