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新科放榜(2 / 2)

丁宝林从平遥府出发开始,一路就是董路伺候着,进了考场的时候,那考箱什么的都是董路背进去,到了考场才给老师放下来。

当然,苦头是吃了不少的,下场考过的人哪个不知道,就算是年轻人进去,七天一场考下来也得去一层皮。

丁宝林年纪大熬不住,他跟年轻弟子们又不一样,人是有才华的,之前不愿意下场,如今想通了要下场,并不遮掩才能。七天的考试,他是第五天的时候出的贡院,饶是如此还是瘦了五六斤肉下去。

等他们考完,喜报传到平遥府时,已经是四月的事情。

捷报是由平远学馆的白澍带回来的,同来的还有平远学馆的田喜亮。这次会试平遥府大放异彩,沈秋池、丁宝林、陈秋平、邱为和董路都中了,如今在京城等待殿试。杨玠也中了,所以暂时不回来,另外林则惜也没考上,一行七人,他们三人落了弟,本还想等几个师长,结果那头说离家也有一段时间,怕家里人担心,让先回来捎口信。

至于林则惜,他虽然没考上,但一贯跟其他人要好,加上家底不错不差那几个钱,索性等着老师和几个同窗,等结果出了之后有什么安排他才方便带回来。

只等殿试结果出来,每个人的层次不一样,将来的出路也不一样。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在会试结束后半月就要开考,也就是三月中旬。参加殿试的都是贡士出身,在殿试中均不做落榜处理,因此也有个说法,即过了会试就是官身,便是指殿试不落第谋个一官半职不在话下的意思。

殿试重新排名次,一般只考时务和策论。殿试考完,当天阅卷,次日批卷,再一日放榜,堪称全部考试出结果最快的一次。

殿试参考的贡士只三百人,三百人的考卷审阅当然快,加上流程也快,所以如林则惜这样家里宽裕的人会在京城徘徊等着看新科状元,便是这个道理。

殿试的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便是寻常百姓所知的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状元又叫鼎元。二甲十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甲和三甲的第一名又叫传胪。一二三甲都统称为进士,放榜时用黄纸张榜,便是金榜题名的由来。

虽说都是进士,之后前程又各不相同。

别的不说,殿试之后金殿传胪便不一样。

读书人一辈子最想得到的礼遇便是金殿传胪,中了进士之后着公服,头戴新冠立于集英殿外,朝臣皆到场,从集英殿内一直延续到殿外,中进士的依次念到名字,由皇帝拟旨念名,群臣逐个念诵,声音从集英殿一路延续至宫门,不可谓不风光。一甲进士唱名三遍,引荐出班到皇帝跟前跪谢,正式成为天子门生;二甲和三甲唱名一遍,俱不引荐出班。

唱名之后,便是对进士的安排。

一甲进士皆入翰林院,任正六品修撰和从六品编修。二甲进士会再进行由翰林院主持的馆选考试,成绩好的同样进入翰林院,任正七品庶吉士。

至于三甲其他人,则过朝廷的铨考,根据成绩安排到不同的地方做官,从京官到地方官应有尽有,不一而同。

眼下还有个说法,叫非翰林不入阁,就是说阁老都是要从翰林院出的,虽说翰林院的待遇和官职都不高,是真正的清水衙门,可若没有翰林院的出身,哪怕将来把官做到顶天了,仍旧会被别人嘲笑出身不高、起点不高,满是诟病,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黑历史,洗不白的那种。

老师丁宝林和几个同窗过了会试,从知道结果那天开始,乔明渊就盼着能听到他们的好消息。

果不其然,这边白澍和田喜亮刚走,刚半个月,皇榜便张遍了天下。

到了五月,陈秋平带着邱为、林则惜和董路回来了,同时带回来了最新的消息。

如果会试的结果平遥府有五人入榜已经惊呆了诸人,那殿试的结果直接让大家掉了下巴,这一届岳西省的学子优秀得令人侧目。

连着沈秋池他们在内,岳西省一共在三百名额中占得五十八人,大多是通山书院的考生自不必提,最让人震惊的还是丁宝林他们几个。

邱为殿试后挂在三甲榜上,之后通过铨考,外放江东皖县做县令;

董路挂在二甲榜最后一名,翰林院馆选却没考上,不过留在了京城,做了吏部下一个从八品员外郎;

陈秋平二甲榜第四名,没考上馆选,也没留在京城,朝廷放他到岳东省做知府主事,别小看了知府主事,若是得力,将来地方知府升职或调任,第一个考虑的就是主事,提拔的可能性大,是个大大的肥差;

乔明渊最关心丁宝林和沈秋池,这两人也不负众望。

沈秋池在去岁的乡试中大放异彩,早被各个势力注意到,这次殿试的结果出来,他竟然是探花郎;老师丁宝林更不简单,他像是凭空出来的,直到放榜才为人所知,竟是个绝无仅有的大冷门,一出现便拿下了新科状元的头衔。放榜之后,师徒二人同簪花游街带来无数美谈不说,如今师徒二人俱选入了翰林院,丁宝林做修撰,沈秋池是编修,可谓一时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