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2 / 2)

他频繁召见糜荏,仅是看着糜荏俊美无俦的面容,就觉得身子骨轻松不少,整个人仿佛都年轻了不少。有时甚至不愿接见年纪过大的朝臣,觉得他们会将老态传染给自己。

十一月初,流星如火,天边火光长达十余丈。

这是百年那见的异像,糜荏安慰刘宏道:恭喜陛下,您不必再为凉州战事而发愁。

他说完这话不久,凉州果然传回董卓在这一夜里借着流星火光,领鲍鸿、曹操等将士进攻叛军,最终大破敌军,斩首数千人的好消息。

当时韩遂败走榆中,张温便派麾下将领周慎领三万兵马包围榆中城,反而中了两人的奸计被截断粮草,慌忙撤回兵马。

刘宏听罢此事又喜又怒。他令人将周慎囚回,又封董卓为中郎将,命其继续追击凉州叛军。

不久,韩遂杀边章及其他叛军首领,拥兵十余万进军包围陇西,陇西诸县太守纷纷与韩遂联合反叛。【2】

张温根本无力抵抗他们的进攻,唯有董卓领导的鲍鸿、曹操、袁绍三军,方才能与小支叛军相抗。

糜荏再一次进谏。

他直言凉州往西地势险要,韩遂来势汹汹,想要平定这场叛乱需要付出太多的代价。

翌年春,刘宏采纳糜荏的谏言,下诏凉州招安韩遂。

然而凉州未定,幽州叛乱又起。却是乌桓趁朝廷大乱之际,南下偷袭幽州,幽州刺史陶谦请求朝廷派兵平叛。

刘宏便令蹇硕带领十万兵马前往幽州平叛,希望蹇硕能靠这一战拥有糜荏的声望。

与此同时,徐州朐县,儒经书院。

已是中平四年春,万物复苏。

自去年十月水镜先生出山加入书院,书院在周遭州郡更是名声大动,引得无数人前往拜见。今年二月再次招收学子,想要入学的人也十分多。

学院不限学子年龄,当然最小需要六周岁,免得住进书院后连最简单的生活都无法自理。不要求他们原先就读过书,但需要回答老师的三道考题,答得好的方能入学。

于是未出正月,前来报名的学子已将书院围的水泄不通。

人山人海之外,一个还算年轻的父亲,将年幼的孩子从马车上抱下来:参加入学考试之人实在太多了,亮儿可有害怕?

长得玉雪可爱、才到自家父亲腰际的孩子轻轻摇头,乖乖道:亮儿不怕,父亲也不必害怕。

另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跟着走下马车,宽慰道:父亲放心吧,儿子定会细心照顾好亮儿,不叫他受半分委屈。

第七十一章

前来报名的学生实在太多, 学院很快纷发了号码牌,上午、下午各考五十名学生。至于后来的那些,只能安排到明后日。

那父子三人出自琅琊阳都的诸葛氏,与朐县不算远。他们来的不算晚, 排在第一日下午十五、十六号。领过号码牌, 又等了会, 见上午进去考试的孩子出来时一半喜气洋洋,一半垂头丧气的,知道这考试可能会有点难度。

诸葛珪皱了眉头。他的大儿子诸葛瑾见状,微笑着安慰道:父亲安心,亮儿聪颖, 一定能进蒙学。

十三岁的少年,通身已有文质彬彬、从容泰然的好气度。

他身旁不远处, 随意坐在树下的一个老人家,注意着瞧了他们好一会。

这会前来报名的学生越来越多, 场面哄吵异常, 无数大人正在安慰自家孩子莫要害怕。

这父子三人倒好,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赛一个的镇定, 还反过来安慰他们的父亲。

心性不错。

老人家便提高了声音唤道:三位, 三位。

诸葛珪听得对方的声音:老先生可是在唤在下?

老人颔首:正是。

诸葛珪便带着儿子们走到老人身边, 行了一礼:老先生可是一同报考学院的长辈?您有要事吩咐吗。

并无要事,老者微笑道, 看你们想要报考儒经学院,想要问你们几个问题。

这老人正是水镜先生。

自来到儒经书院,水镜先生的日子过得别提有多舒爽。

暂且不提不用再起早贪黑耕地种田, 可以每夜与郑玄谈经论道。就说这书院的茶水与膳食吧, 他这辈子还真没吃过这么美味的!

什么红烧羊肉啦, 糖醋鱼啦,冬瓜炒蛋啦明明就是一模一样的食材,居然除了蒸煮脍炙,还能做出这么多花样!

好吃的司马徽根本停不下来,非但整个人气色好了不少,一起住员工宅院的家人都跟着胖了好几斤!

人舒服了,也跟着得干点事了。今日学院招生,司马徽自然也要来参加面试。

他就搬着个小木凳坐在人群外,一手捧着白瓷杯,偶尔浅啜一口温茶,慈眉善目的模样令无数人以为也是来参加考试的学子家长。

暗中观察好一会儿,才挑中这家人。

诸葛珪恭敬道:您请。

司马徽道:你的大儿子年龄还好些,小儿子未免太小了吧?你把这么小的孩子送来读书,是因为知道这儒经学院是当朝国师糜荏的老师所开,想要借此与他搭上关系吗?

这话说的实在太不过刁钻,普通人若是听了怕得觉得被侮辱,怒骂司马徽你这老匹夫,说的什么混账话!

但诸葛珪只是愣了一下,而后微笑道:并非如此,老先生。

在下并不期望他们都当大官,只是希望他们能从书中明白做人的道理。他道,世人都知郑玄先生与水镜先生的文采,钦佩他们的为人,在下亦是如此。若是想要避嫌就放弃这难得的机会,岂非就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司马徽点点头,问了诸葛瑾几个问题,全都对答如流。

对着诸葛亮,司马徽问道:若是你被录取了,你的兄长却没有呢?

诸葛亮瞧着水镜先生,歪了歪自己的小脑袋。

虽然觉得这种事情不可能发生,但他还是答道:那亮便留下来读书,等兄长明年再考进来便是。

司马徽摇头:哎呀,你还这么小,不怕被人欺负吗?要知道这蒙学里头可有好几个十岁以上的学子啊。

老先生多虑,诸葛亮用乌黑明亮的眼睛看着他,脆生生道,书院既然招收六岁以上的孩子,一定有规章制度保证这些。大家都是来读书的,经过学校删选才能入学,有人故意欺负同学的话,岂不是说学校的考核和没有一个样呢?

司马徽闻言,颔首微笑。

诸葛亮瞧见他的笑容,鼓了鼓腮帮子道:其实您是书院里的老师吧?

司马徽愣了一下。

他抬首见诸葛珪面上也怔了一下,方知这是这孩子自己的想法,施施然捋了把胡子:如何见得?

诸葛亮稚嫩的声音响起来:亮觉得,怎会有人打算把孩子送来,却不好好看学校的规章制度呢?

再联想到这人开口考校他们,身份也就呼之欲出。

这下轮到司马徽哑然失笑。

啊呀,被你们识破啦,司马徽笑眯眯的,两位不必再参加下午的考试了,跟着老夫进去入学吧。

诸葛珪愣了一下。他与诸葛瑾对视一眼,眼中很快有了喜悦之色,忙躬身行了一礼:多谢先生!

跟着司马徽进入书院后,十三岁的诸葛瑾与六岁的诸葛亮登记入学。一个进了蒙学,另一个进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