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2 / 2)

首先,改革九品中正制时,是荀彧代糜荏收拢人心,士族官吏们对他的印象很好;其次,他们心知肚明糜国师出征离朝后,必然要将心腹放在朝中监管,荀彧就是这个人。

大家接受良好,谁也没敢给荀彧甩脸色。

这可是糜国师最信任之人呐,谁敢小觑?

九品中正制已实行过四个月,从上到下官吏肃清,正是朝政清明的好时机。内忧外患之下,满朝官吏目前没有发生大的摩擦。

长安风平浪静。

但就在这表层的和平之下,荀彧敏锐觉察到一点怪异。

王允及与他交好的三大士族,以贱卖陈年粮食为名,将不少粮食运出长安,往西而去。

这其实不算什么,擅垦殖的商贾走南闯北运卖粮食很正常。但怪就怪在,不久之后荀彧收到了来自韩遂的信件,询问为何马腾收到比他更多的粮草。

韩遂早年因羌人胁迫而起兵造反,与朝廷对抗了整整两年。后来刘宏接受糜荏的劝说招安韩遂,最终促成此事的正是董卓。

董卓为凉州牧,韩遂与马腾一起投靠董卓,被派驻兵守卫边关。及至董卓身死,糜荏下旨一切照旧,这二者便顺应朝廷招安,继续守卫边关。

这几个月的军饷在一个月前已经发下去,韩遂多余马腾。而现在,他居然收到比韩遂更多的粮草?

联系到先前被运出长安的陈年旧粮,荀彧由此判定:马腾与王允等人勾结,准备谋反。

作为驻守凉州的西征将军,马腾目前领三万兵马。

糜荏领兵出征,如今通知他回来不现实。长安城中有三万守军,还有黄忠、钟繇、因董卓身死而彻底投降的徐荣在,未必没有一战之力。

但后方若是乱起来,会影响到糜荏的军心。

他当机立断,写下一封诏书令人送往凉州。

上书:马将军,王允等人泄露消息,起兵之事糜大将军已然知晓。目前王允等人已被捉拿下狱,念在你尚未起兵,只要你愿意继续忠心驻守边关,大将军可以原谅你,令一切照旧。

同时,又令钟繇、黄忠等人收集王允及交好的士族之罪证。

士族枝繁叶盛,不容细查。他们很快找出送往凉州的这批粮草漏税的证据,直接将几人打入大牢。

朝中官吏见状,不少心生惧怕之意。常言道水至清则无鱼,处在他们的地位,谁会没有过一丁点儿的偷税漏税?荀彧若是连这些都要查处,未免太过严苛!

便不断进言,要求荀彧释放王允等人。

荀彧顶住了朝臣施加的压力。

他直言王允与马腾密谋作乱,如今马腾正处于出兵的关键时刻,他才将王允捉拿下狱。

百官:???

众人震惊不已,茫然看着荀彧,完全不能相信王允居然会做出这样的事,更像是荀彧为排挤王允而陷害于他。

但若是排挤为何不在糜国师在时出手呢?

百官不得其解,发现荀彧只是将王允捉拿下狱,没有额外的屈打成招动作,便暂且按下狐疑不表。

便在此时,已然准备出征的马腾收到这一诏书。

他大惊失色,忙命人前往京洛探查此事。来人见长安城中戒备森严,王允等人又被捉拿下狱,自然回去告诉马腾:那诏书上说的都是真的,糜大将军恐怕已经知道您的动静,不日就会从前线返回长安!

马腾惧怕。犹豫再三,引兵回去驻地。

一场战乱免于无形。

等到凉州传回消息,证明马腾真的与王允等人勾结准备起兵谋反,百官彻底被震惊了!

若非荀彧机敏,用计安抚马腾,恐怕他们直到马腾兵临城下才能知晓此事啊!

纷纷询问荀彧,是如何猜到马腾意欲谋反的?

荀彧简单解释他的推测。

百官闻言,目瞪口呆。

他们单知道荀彧作为糜国师的心腹,定然是不好相与之人。想不到竟如此智多,难怪糜国师会令他留守长安啊!

百官心下凛然,面对荀彧时愈加恭敬。

荀彧感受到这一点,恍若未觉,一如既往淡然面对百官。其不卑不亢、从容淡然,令众人称赞不已。

想到他今年不过二十六岁,又见他身侧空虚,后院没什么人的样子,不少人动了心思,想要与他结亲。便是结不了亲,给他送些美妾也好。

荀彧笑道:承蒙赞赏,不过彧先前已经成亲,诸位的美意,彧恐怕不能接受。

他说着这话,眼中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任谁看了都能知道,他极为喜爱自己的妻子。

大多人识趣的闭上嘴,转而称赞荀彧与其夫人情深,令人羡慕。

也还有些不死心的,道:不过只是几个妾室,尊夫人不至于吃醋吧。

荀彧闻之,骤然正了脸色。

他看着对方,淡道:我这辈子心中只放的下一个他,若是再纳别人,不仅是不尊重他,更是不尊重我自己。这样的话,请各位不要再在我面前说了。

先前说话之人闻言,只得面色僵硬着讷讷应下。

有人见气氛尴尬,善意解围道,荀侍中一表人才、雍容闲雅。您的妻子,想来也是国色天香吧?

荀彧不由自主循着这人的话语想到糜荏的容貌,嘴角噙着一丝淡淡的笑意。

他确实,国色天香。

第九十一章

王允被捉拿入狱不久, 出征而去的糜荏就收到这一消息。

为避免他担心,荀彧在信中简述了他的对策,认为自己有很大的把握可以说服马腾。

这个策略很正确, 糜荏知道以荀彧之能,定可安然解决此事。便依照他所言, 不做过多担心。

他们现在要对付的, 是大汉、乃至华夏中原的心腹大患:匈奴。

追溯上古,匈奴是夏王朝末代君王夏桀的遗民。他们在西迁过程中融合西方月氏、楼兰、乌孙、呼揭等等异族, 部落在秦时逐渐壮大, 时常劫掠中原。【1】

后来光武帝时期分裂为二,南匈奴入关居住北方, 北匈奴游历关外。

匈奴最高统帅为左贤王, 后依次为左谷蠡王、右贤王、右谷蠡王。光武帝刘秀为避免投降的南匈奴生出异心, 废除四角,设护于监督南匈奴。

几年前休屠各胡趁乱起兵被糜荏打败,归降内附的南匈奴又随之分裂为二。

分裂之后,朔方、上郡、西河郡中的南匈奴单于自封左贤王。见董卓迁都长安,左贤王的心思活络起来, 勾结塞外北匈奴,将他们引入关内。

同时联合休屠各胡, 一并劫掠并州。

目前劫掠的匈奴总计不过两万余,糜荏引六万兵马将他们赶走,不算困难。只是如今将他们赶走, 明年他们或许又会趁关东大乱回来。

反反复复, 令人憎恨!

最好的办法, 就是像当年的大汉一样, 打到匈奴逃散、投降为止。

倘若真正要与他们开战, 左贤王领兵八万,休屠各胡五万,塞外匈奴至少有五万兵马,加起来将近二十万。

想要打败这三支联军,糜荏只领六万兵马,属实不智。

事实上在李傕与贾诩看来,即便将长安城中近十万西凉兵、五万糜荏的亲兵全部领来,也根本打不过匈奴。

两人忧心忡忡。

不过毕竟是老狐狸,贾诩自然不会说任何丧气话语,只私下里对李傕道:李都尉,糜大将军既然在朝中立誓,认为有把握对付匈奴,以他的身份地位自然不会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