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子 第66节(2 / 2)

世家子 清涴 8446 字 2020-11-30

这怕是龙椅第一次被人这么嫌弃吧?莫名替龙椅感到委屈。

说来这回好像又承了顾家的情,事定之后再把顾淮之的官职往上提一提。太子嘴上说着不要,心里还是很诚实的,这不,都在考虑登基后该给谁赏赐的事儿了。

元熙帝做事一向雷厉风行,他决定禅位,对太子透露了这事儿后,就在后天的大朝会上宣布了这事儿。

满朝文武当场给元熙帝表演了一个百脸懵逼,一个个都以为自己还没睡醒,又下意识地望了望外头的太阳,没错,是从东边升起的啊,那他们怎么突然听到了这么一件可怕又离奇的事情?

反应过来的大臣们顿时跪了一地,异口同声跪求元熙帝收回成命。

其中有暗搓搓高兴的太子一党,也有暗自懊悔没及时上太子这条船的骑墙派,更有充满豪情壮志想扶持个皇子跟太子打擂台争大位的野心党,甭管心里怎么想,这会儿倒都有志一同地请元熙帝再慎重考虑。

还有人想把锅往太子头上扣,结果发现太子的脸色比他们还慌,整张脸白得吓人,跪下来那噗通一声也震得人耳朵疼,说的话比他们还诚恳,“儿臣惶恐,不能担此大任,请父皇收回成命!”

配上他那通红的眼眶以及惊慌失措的神情,效果一级棒,棒到其他人都不好再继续喷他了。

元熙帝眼角微微一抽,心说太子这戏演得有点太过了,真有些伤眼,面上却还是镇定自若地又重复了一遍自己的决定。太子再三相辞,最后更是哭得要昏厥过去,还是在元熙帝的强势要求下抽抽噎噎地点头应了此事。

两旁的史官精神万分振奋,落笔快如狂风骤雨,飞快地记录下这□□三辞的感人场景,而后感叹一番元熙帝与太子之间的父子情深。

谁说天家无父子的?看看,这才是父慈子孝的典范!

朝堂上演了这么一出,至尊父子俩都觉得累。回去后元熙帝就扔给太子一块沾了凉水的帕子,连声道:“赶紧把眼睛敷一敷,这眼睛红的,看着别扭!”

太子也觉得别扭,伸手接过帕子往眼睛上一敷,发出一声舒坦的叹息。

元熙帝忽而拍了拍他的肩膀,叹道:“日后,这江山社稷,就要交在你手上啦!你要永远记住当年我们在云州时的日子,想想当初云州的百姓,多想想当年战场的惨烈。这个皇位,承载着天下最沉重的责任,凡事多想想百姓,别再让他们受战乱流离之苦啦!”

说到正事,太子立即将眼睛上的帕子拿下,郑重地跪下承诺道:“父皇您放心,儿臣不敢忘记民贵君轻四个字,一定竭尽全力治理好父皇交给我的大好河山,不让父皇蒙羞!”

“不是让我蒙羞,是要对得住你的良心!这世上,哪有什么千秋万代的皇朝?当年前朝末帝昏庸无道,以致民怨四起,我们顺应天命代替前朝成了天下之主。往后若有不肖子孙昏庸无道,前朝皇室就是我赵氏的前车之鉴!这个皇位,代表了权力的同时,也代表了天底下最沉重的责任。后世子孙都要以此为戒!”

“儿臣谨记!”

父子俩还能悠哉悠哉地谈心,前朝已经忙昏了头。元熙帝一句轻飘飘的禅位,朝臣们顿时愁秃头。这也没个先例,禅位大典一应仪式流程该怎么定,都是个大问题。涉及礼法的问题素来扯皮最严重,为个衣服上的花纹都要吵吵许久。这回举行禅位大典,两位主角都是皇帝,倒是很好地避免了衣服问题,都穿龙袍就行。那问题又来了,大典在哪里举行?流程如何?禅位诏书谁来写……

一件件一桩桩都让人挠头,想趁此机会表现自己在新皇面前露脸的人尤其多,抢着走后门揽事儿干。礼部王尚书被烦得一天掀一回桌,挑灯奋战,引经据典,终于写出了一整套让人满意的禅位流程。

钦天监早就把良辰吉日算了出来,说是半年后二月二这个日子最吉利。礼部那边还在扯皮,其他各部也坐不住了,不是,你这边规制还没定下来,我们怎么好办事呢?王尚书把禅位大典的流程定了下来,所有人都松了口气,拿着清单预算找户部预支银子。内务府那边最急,做龙袍可费事儿了,半年时间勉强能做出一件精致的龙袍,再也耽误不得了。得了准信后内务府就是头一个来户部预支银子的。

整个朝廷都动了起来,老百姓们也议论纷纷,都奇怪皇帝怎么说退位就退位,心里还怪可惜的,这么好的皇帝,怎么就退位了呢?又说新帝是皇帝一手教出来的,深得当今真传,以后肯定也是个好皇帝,百姓们这才安了心,觉得自己还能过几十年安生日子。

顾淮之也忙得脚不沾地,各部门都管户部要银子,每天收到的账目表格摞起来都有几本书高,还得一笔一笔对账核实,工作量之巨,让顾淮之万分怀念后世的高科技。

顾淮之一边核实账目一边忍不住吐槽,这花销可真够大的,要不是自己上回挣回了四百多万两银子,这会儿冯克己就该哭了。一整套大典的用度算下来,没个两百万两白银绝对打不住,这还是在元熙帝要求的从简情况下的预算,真要再办得盛大些,花销怕是还得翻个番。

真是个烧钱的活,他外公可真是做预算的天才,制定出来的大典流程怎么就这么费银子?

对此,王尚书唯有冷哼一声表示自己的不屑,家天下以来第一位自愿禅位的开国之君,禅位大典能寒碜吗?这可是要被史书大书特书留给后世做典范的。要是后世也有皇帝想禅位,这不就有现成的仪制可考了吗?后世礼部官员也不用像现在一样,跟个没头苍蝇似的到处飞,意见都不一样。

作为后世典范的禅位大典,能这么没排面糊弄过去?

王尚书还想吐槽呢,不愧是户部的人,一个个眼睛就会盯着银子,都不会想想事情的重要性。真是一帮掉钱眼里的家伙!

这位也是个狠人,狠起来连自己外孙都骂。

顾淮之也没觉得自己被内涵了,反正他两辈子就逃不开一个钱字,俗不俗的他才不管,人嘛,总是要恰饭的。看看,把生意做好了也有好处,自己这升官速度,整个大晋朝还有谁?

新帝都私底下向顾淮之透露过,说是登基后又得给顾淮之升升官,这也就意味着,顾淮之很快就要成为大晋最年轻的尚书了。

第126章 新帝

禅位大典十分隆重,在太极殿前,元熙帝郑重地将传国玉玺交到了新帝手中。自此,元熙帝升级成为太上皇,新帝登基,年号嘉平,是为嘉平帝。

冯克己见外甥都含饴弄孙享受生活去了,自己一合计,眼下天下太平,国库充盈,他这把老骨头也该好好休息休息,麻溜向嘉平帝比递了辞呈,决定自个儿也回家过几天悠闲日子。

嘉平帝都要哭了,我一登基舅公你就跑路,还没有没亲情可言了?

冯克己用冷酷的后脑勺告诉他:没有。

临走时,冯克己总算对嘉平帝说了句心里话,“我这一辈子跌过谷底也登过高峰,历经了几十载风风雨雨。现在决定辞官,不是不想帮你,而是朝堂上可用人才太多,我们这些老家伙也不好总占着地方,也该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就说顾淮之,多好的苗子,生来就是去户部干活的料,他的功绩那么多,我不离开,他怎么往上升?陛下莫非乐意把这样一位财神调去其他部?”

那还是算了吧。嘉平帝想想国库那四百多万两银子就觉得呼吸加速,光是顺着冯克己的思路往下一想都觉得窒息。这样一尊财神,不在户部那就是整个大晋的损失,必须得把他留在户部!

冯克己摊手:“这不就得了,这样老夫也没什么可担心的了,回去过几天舒心日子,神仙都不换!另外,老夫可是陛下的亲舅公,都急流勇退了,其他还想趁着陛下刚登基倚老卖老拿捏陛下的家伙,陛下也别跟他们客气。要是他们闹得太过,陛下就直接让他们回老家去。想来也没人反对。我辞官了他们还不辞,那就是恋权,陛下削他们的官,只要用好了舆论,其他人不会有太大的意见。”

嘉平帝无奈,只得准了冯克己的辞官请求。冯克己就高高兴兴地打包好东西跑去骚扰太上皇了,这会儿天气不冷不热,正适合踏青,太上皇现在带着太后在别院住着,日子过得又精致又潇洒,冯克己早就眼馋了,这会儿得了空就跑去别院蹭吃蹭喝了。

新帝登基,和臣子之间也有一番磨合期,有几个皇子心中不服还想搞事情,都被嘉平帝给压了下来。这几个傻子竟然还忿忿不平跑去找太上皇告状,说是新帝容不得手足。气的太上皇差点把他们踹进池子里,又怕池子里的鱼染上了他们的蠢气,也变得又笨又呆。

为此,太上皇还特地去找嘉平帝吐槽,“那几个蠢货,你别跟他们一般见识,就他们那脑子也翻不出什么大浪来。我这一辈子父母缘浅,后来有了你们,才有了家,就别再让我晚年还经历丧子之痛啦。等我去后,他们要是还继续蹦跶,你觉得烦,想动手,再动手吧。反正那时候我两眼一闭也管不了这些,他们要是还不知悔改也是他们活该!”

嘉平帝当然会给亲爹这份脸面,说实在的,嘉平帝当初还在当太子时都没把那几个人放在眼里,现在登基了,就更不可能再把他们当成竞争对手了。那几个蠢货烦是烦了点,但太上皇为了保他们一命都禅位了,嘉平帝也不可能就此把他们给干掉。

说起来就是太上皇那句话,就算实在忍不了他们了,也忍到日后再动手,千万不能让太上皇伤心。

反正就那几个的脑子,蹦跶也蹦跶不出什么东西来,按他们几年,他们也该明白天高地厚了。现在他们身边的人都认清现实准备反水了,过一段时间他们无人可用也就消停点了。

顾淮之成功升职为户部尚书,户部上下都拍手叫好。就指望着这位财神爷什么时候再发发威,再给户部长长脸。

商贾那边,顾淮之已经为他们和内务府牵了线,现如今每一家都从内务府买到了主营的东西,每个人都笑得合不拢嘴,纷纷觉得当初那八十万真是花对了!

报纸广告一登,几大商号顿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有名商号。老百姓出去买东西,听到这熟悉的商号名字就激动,觉得这可是报纸上都夸的商号,去那儿买东西一准差不了。回去后还能跟别人吹,说自己也能用上出名的货,多长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