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古代当夫子 第44节(2 / 2)

村长说完,也得了谢辞渊确定的答案,便喜笑颜开的领着自己的孙子离开了。

路上,谢进农也不忘夸自己的孙儿,他拍了拍他的肩膀,脸上笑的眼睛都不见了,“好小子,真给我长脸。接下来还有院试,你打算今年去参加吗?”

谢春山原本是打算一连将县试、府试院试都给考过的,但是府试的时候,他就明白自己还有不少短缺之处,目前的水平参加院试还远远不足。

一府之地,便有那么多的人才,院试的竞争只会更大。院试录前一百,但是只有前五十名有秀才功名,剩下的还得接着考。

谢春山摇头说道:“我想再学一学,我觉得我还有许多地方没有学明白呢。”

曾经他觉得自己聪明,学什么都是一学就会。在整个杨河村,他觉得再没有比他更聪明的了。科举不过就是小意思,他怎么可能考不中呢?

真正走出去才知道,原来曾经的自己就是那井底之蛙。如今才堪堪蹦的高了一点儿,看到了外面广阔世界的一角,也再也没了往日那些浮躁的自负。

谢进农满意的点点头,“嗯,能够正视自己的能力,明白自己的不足,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爷爷对你很满意。你现在已经十分出色了,用功的同时,也不要将自己逼的太紧。”

“我知道,爷爷。”

有那么一个光风霁月的人站在自己的面前,他想,自己大概永远也不会骄傲自满自大,因为有个向往的目标,所以他会一往无前的朝着那个目标前进。

谢春山的眼神格外坚定。

等到庆祝活动结束,谢辞渊就该上京了。此时玻璃的工艺已经改进了不少,造化馆里烧制出来的玻璃,已经变得透明晶莹且里面的气泡已经几近于无了。

既然要进京献礼,那索性将玻璃制成一个等身镜送去京城好了,相信这一定能阴气轰动的。

曾经谢辞渊以为古代的铜镜根本就照不清东西,到了这儿谢辞渊才发现,自己还是低估了古代的工艺了。匠人们只靠着一双手的打磨,便能够将铜镜磨的照的人分毫毕现。

然而这是需要匠人们日日夜夜不停的打磨才能有的效果,普通人家的镜子确实只能照个大概,而贵族人家能有个等身镜也确实不容易。

这确实是个宝贝。

那么一大面玻璃已经弄出来了,庄子里的匠人们正在加班加点的将镜子搞出来。如今只等着冬暖夏凉砖出来,他就可以一起带去京城。

到了庆祝活动的那一日,谢辞渊起了个大早,挑了一身新衣服,早早的就到了村口处。

村口处是状元坊,还有进士碑,地方大,且村民们都觉得这儿地气好,在这儿能沾染到好运,所以基本上村子里有什么大事儿,都是在此处办的。

今次府试,他们杨河村村学考上了四个,这样的大事儿,怎么能不庆祝?

不光要庆祝,村长和村里的族老商议之后,一起决定还要去请县城里最好的戏班子来唱。谢辞渊以前对这种国粹不太懂,也没有欣赏水平,不过他还是很捧场的。

点了一出戏之后,谢辞渊就端坐在下头看戏。

没有手机的影响,也没有那些爆炸的各类信息,谢辞渊认认真真的在听着戏,旁边还有以前就听过好几次对戏中剧情了如指掌的人在聊天吐槽,被剧透了一脸。

他皱了皱眉头,想叫他们不要剧透,但想了想又住了嘴。看着周围的人这么兴奋的模样,他意识到这里这么些人里面,可能只有自己是头一次听这一出戏的,人家看这出戏系的乐趣就是边看边吐槽啊。

剧透是不对,但当所有的观众都知道剧情只有他是被剧透的,那他好像也没有什么立场去说些什么了。

这样倒也挺热闹的。

在此处,谢辞渊还真就听出了一点戏曲的趣味来。

果然,这样的东西,就是需要沉淀下来,好好去欣赏的。唯有看他们的表演,谢辞渊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浮躁的现代社会,打工人们是钱难挣屎难吃,生活不易处处都是心酸。而有一些人,拿着普通人可能一辈子也挣不到的钱,却敷衍的对待自己的职业。台上一分钟,替身演一半……

慢慢的谢辞渊也没有再去想其他的,开始认真的听起了戏。

一出戏唱完,变戏法的登场,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目。

戏法之后,又是一场戏,再之后便是戏法和杂耍,整整一天,才总算结束。

中间还有村长站上去发表感想,还邀请谢辞渊上去讲了两句话。谢辞渊上次讲话的时候,都有点飘忽的以为,自己又重回现代社会,重回校园了。

原来,领导、代表讲话这个传统自古有之啊。

一天下来,特别累。

谢辞渊勉强支撑着洗了澡,躺在床上,动都不想动了。

不过累确实是累了一点儿,但乡亲们也是真的高兴。看到四个人通过了府试,很多人都觉得,只要再努力一下,自己的孩子也是可以的。

这对他们来说,就是希望啊。

杨河村的学风确实很盛,有个村学,村子里的人也更了解读书的好处。但科举多难啊,这么多年下来,即便是他们村子,考中的人也是寥寥。

村口确实有状元坊、进士碑,但那距离他们太远了。自家孩子连童生都不是,村子里也有人一直考到了五十多岁都还只是个老童生,这太难了。

可眼下,四个人一起通过了府试,这是发生在眼前的事儿,是他们能够看得见的,这就是希望。

谢辞渊很累,但心情却颇好的入了睡。

这一觉睡的又香又沉,知道第二天辰时过了,他才起身。

外头太阳升起,照着大地勃勃生机,谢辞渊伸了个懒腰,准备去庄子了。

等身镜已经做好了,但冬暖夏凉砖还没做出来,据说是最后一个步骤出了点岔子,得再改进改进。

于是谢辞渊进京的时候,只带着一面等身镜就去了。

他是去谢恩的,也是去献礼的,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将玻璃这玩意儿摆在皇上的面前,并且赚点银子。

刘豪正在京城,对于皇上吩咐的事儿他干的十分不错。除了负责种植新作物玉米之外,还负责皇庄里水稻的种植。堆肥、追肥、育种等等都是刘豪亲自盯着的,目前来看也完成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