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王国克生,维周之桢(2 / 2)

乱世栋梁 米糕羊 5570 字 2021-05-31

“朕便从维周之桢中,取维桢二字,赐予李卿。”

李笠听不懂这“维桢”什么意思,更不懂“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是什么意思,但不可能当场问,赶紧叩谢:

“谢陛下赐字!”

从今日起,他就是“在下鄱阳李笠,字维桢”了。

眼见皇帝差不多要宣布结果,李笠说:“末将此次出征,一路所见所闻,触目惊心。”

“嗯?李卿见了什么?”

“侯逆祸乱淮南、江南,各地民生凋敝,百姓流离失所,想来朝廷事后恢复民生,开支必然大增,但税收却会大减。”

这话确实没错,不过此事和李笠无关,萧纲没有打断,默默听着。

“收入变少,却很难加税,因为百姓承受不了;支出增加,却不能节省,因为不止要恢复民生,还得调集钱粮,让官军收复司州,外御强敌,内剿逆贼。”

“收少,支多,恐怕,恐怕过得数年,国库便会消耗一空,届时,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萧纲喃喃着,这个比喻他第一次听说,觉得很形象。

确实,国库吃紧,又不好加税过多,否则就是饮鸩止渴。

但是开支又是无法避免的,所以他一直为此头疼,想要开源节流,却举步维艰。

“陛下,末将是鄱阳人,鄱阳是个好地方,物产丰饶。”

李笠缓缓说着,从怀中抽出一份文书,双手捧过头:“鄱阳新平有白瓷,乐安有铜,末将仔细琢磨之后,觉得或许有办法,为陛下开财源。”

“末将已拟好方略,请御览。”

候在一旁的宦者赶紧上前,接过李笠的方略,上呈御览。

李笠知道如今朝廷“财政困难”,于是给出开源增收的建议及详细执行方案,要为天子分忧。

办法,是增加江州鄱阳郡新平白瓷、乐安铜的产出,在不明显加重百姓负担的前提下,大幅增加朝廷的收入。

其一,三年内,将新平的白瓷官窑利润,增加到年入三十万贯,对应有一系列措施。

其二,三年内,将乐安的铜产量,提升到年产一百万斤,对应有一系列措施。

其三,若在鄱阳大兴冶铸,这一百万斤铜用于铸钱,那么能做到年铸钱四十万贯。

方略的开头,就是这三条“结论”,萧纲的注意力瞬间被吸引:

三年后,第四年开始,鄱阳郡每年上缴朝廷的钱,能比现在多出至少七十万贯。

朝廷的收入,分为田租粮食、户调布帛、丝麻等、商税及杂税钱,其中田租、户调是大头。

而朝廷每年收入国库的商税及杂税,不到百万贯。

所以,三年内,仅靠鄱阳一郡,就能让国库税收钱税增加七成?

朝廷不会因为这多出来的七十万贯“吃饱”,因为主粮是田租、户调,但有了这多出来的七十万贯,至少能确保“饿不死”。

萧纲只觉心跳得厉害,他为开源,想了很多办法,然而这些办法要么是收效甚微,要么是饮鸩止渴。

现在,李笠说能找到一个很不错的“财源”,三年内实现。

三年时间不算长,如今朝廷东拼西凑,国库还能勉强支撑数年,李笠的方略若能实现,就能在数年后让朝廷缓过气来。

但他不敢相信鄱阳郡能有如此收入,因为乐安的水铜年产量不过十余万斤,至于新平官窑的收入,因为是新窑,所以不是很多。

他看向李笠:“李卿,这能成?”

李笠斩钉截铁回答:“陛下,能成!”

对此,李笠有绝对信心,因为他早已做了布局,把地基打好了,只要自己如愿以偿,就能实现这个政绩。

朝廷的收入本来就少,现在更少,而开支剧增,所以皇帝焦头烂额。

饥肠辘辘的人,为了能喝上一碗粥,可以不顾一切,所以鄱阳郡那七十万贯的稳定年收入,足以让皇帝动心。

皇帝不会为了一个寒人而轻易破例,但若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那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