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2 / 2)

苏厨 二子从周 6077 字 2021-07-07

大路的左边,则是曙远楼,可以在楼上胜揽玻璃江的江景。

大宋节日不少,二月二,三月三,这里有花市,蚕市,无论城乡,男女老幼云集于此,热闹非凡。

沿着石板路继续向北,又有一座小石桥跨溪横卧,桥名“通津桥”,意思是城中人出得此桥,那便是要前往码头,走水路通大津了。

经过桥边的土地庙,前行数百步,便到了眉山的核心区域。

先是道路东面边的文庙,学署,然后是眉山书院。

书院后面,东方的小丘上,还有一栋大型宫观建筑,形制和精美都是眉山之冠——文昌宫。

而道路的西面,则是最繁华的商业地带,各色行铺鳞次栉比,招牌林立。

其中有一个小巷,是四川最重要的行业——纺织业的眉山集散中心,称为纱縠行。

这些大商行大店铺,应付的是嘉州府和益州府来的大商家,属于此时的高尚社区,也是本地的上流社会大家族,所谓的“江卿”世家的聚居地。

这其实是民间习俗,当然是门阀制度的未灭余烬,国家不提倡,民间却又禁止不了,南北皆然。

江卿世家,世代通婚,外姓纵然富裕,也难结秦晋。

小商贩们和下层社会也不是没有去处,沿着石板路继续向北,有连续两个十字街口,使眉山城的大街道和城墙结构,合起来如同一个四方开口的“用”字。

两个十字街口上各立着一座底部四通的高台,台上还建有楼宇,楼宇青瓦覆顶,飞檐对望,算是眉山镇的标志性建筑——大庆楼。

两座大庆楼,都是官方建筑,上层设有钟鼓,平日里不会对外开放。

不过因楼下地势开阔,可供避雨,这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便利场所。于是连同两座楼之间的街面,不知从哪年开始,自发地形成了一座集市。

小商贩们贪图这里的阴凉爽利,都爱在这里扎堆,居民们也喜欢在这里交流信息,闲话家常。

眉山是附廓县,因此有两个衙门,州府和县府,都坐落在高级商业区和普通商业区的交界之处。

继续向北,石板路的两边,右手还有火神庙,节孝坊,左手则有玉清观,东岳庙。

连着城墙再往北,出去就是北郊校场。

居民们忙着来来往往,商贩们各自吆喝售卖,都在为一天的衣食忙活着,浑没有发现一个小孩子独自北来,现在正站在街口发蒙。

“老伯爷可真是的,他就那么放心!我还是一个孩子呀!”

来到这个世界,已经五年了。

前世,哦不,应该说是后世,他是一个在村子里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

他所在的村子,是二十一世纪一个较为闭塞的小村庄。

不过民风淳厚,也少不了他一口吃的,打小还跟村里人学了一身自力更生的本事。

喜欢读书,可村里没有多少课外书给他读,倒是不少老人留着些黄纸老书,他也不挑剔,结果明明是工科狗一枚,却养成了喜欢古文,爱看古书的性子。

如果非要找出一个别的爱好,那就是看纪录片了。

大学毕业后,他又考入了眉州市的公务员系统,进入政府办当了一个科员,干了没两年,便和一个老同志结对,开始了农村基层扶贫工作。

成绩是突出的,他根据自己的长项,在几个乡镇试点开发非遗项目,和当地非遗传承人混得亲人一般。

各项非遗产业,在他的尽心尽力之下下,倒也算是有声有色,老同志私下透露,上边准备提拔他为扶贫办主任,正科。

高兴,不是为了自己的成绩,而是为了庆祝自己思路的有效,于是他从村里小酒坊给自己弄了一瓶酒,鬼使神差地跑到嘉州青衣江大佛对面,喝高之后大耍酒疯,高喊恨不早生千年。然后……

然后嘉州大佛可能听见了,就送他来到了这个世界。

第二章 嘴炮堂哥

孤儿这一世仍然是孤儿,先是父亲得咳症去世,让他成了一个遗腹子,然后母亲伤心过度,生完他没熬过产后风,跟着父亲去了。

于是族长老伯爷便将他养在身边,又当爹又当妈拉扯到了今年,五岁。

要换做眉山城别的小户,他怕是刚穿越过来就被扔马桶了,但是好在老天爷长眼,让他姓了“苏”。

苏程石史,眉山县四大家族,乡里有族田,宗祠,老宅,城里有铺面。于是他相当于将上一世小时候的生活重新过上一遍,还多了个碎嘴的老伯爷看顾着,更贴心一层。

辈分不低,水字辈,老伯爷就随便给他取了个名字,叫苏油。

按老伯爷的说法,油可是了不得的好东西,大户人家才不愁吃得上哩!一般的小户,哼,一年有二两湿湿嘴,那就是开了天恩!

于是这名字就被叫了开来,等到他一岁多假装重新开始学会说话的时候,名字已经计入族谱,无可更改,无从抗议了。

老伯爷平日里就守着宗祠,甚为无聊,喜欢唠叨族里的诸般琐事。

听了几年,苏油早已知道,苏家在二十年前就开始出人。

自己有个远服堂哥,叫苏涣,熬了十几年,前年官家许他从阆中判官升迁做了祥符县令,是苏家第一个熬出小头的人物。

祥符和开封,一在汴京之西,一在汴京之南,了解了地理位置,就知道这职位的分量了。

苏家曾经经历过一件事情,山田所剩不多,早都在这堂哥的免税份额之内,因此家族里现在勉强算是解决温饱。

今天老伯爷珍而重之地拿出来两套老书,将苏油唤了过来。

老伯爷说道:“小油啊!这两套书,这还是你堂哥中进士那年送来的,它们认识伯爷,伯爷不认识它们。你带进城里去让老三翻翻,他是做学问的,让他给你安排个字吧,这眼看都要开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