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节(2 / 2)

苏厨 二子从周 5754 字 2021-07-07

大船扬帆,带着家里人满满的不舍,朝嘉州驶去。

其实行船还算非常舒适,船上各有舱室,除了小一点,什么都不缺,就连襁褓中的苏迈,也未见有什么不适应。

是的,苏轼今年年初当爹了。

大船经过改造,中间铺着平木板,成了一间大书厅,三苏和苏小妹从早到晚就在里边读书写文章。

其余四人也还好,吟诗作赋,弹琴绘画,颇不寂寞。

至于乞第龙山,有石通陪着切磋武艺,你砸我一下,我砸你一下,似乎很好玩的样子。

苏油就没这么好了,他在疯狂地刷题。

理论上,十三经中任何一句,都可以截出来变成一篇文章,这个苏油早都做得熟悉了,反而不怕。

怕的是那些马屁玩意儿,比如将京中的景物同皇帝的伟大光辉联系起来的那种。

科举的诗赋,在唐代还很有个性,因此也出得不少的名篇,比如“离离原上草”,比如“终南阴岭秀”。

到了大宋,考官出题多是马屁,因此苏油需要单练。

苏洵是经过好几次科举,因此深懂这些套路,二苏一次考上进士,他是背后的真正大拿。当年一切题一骂题的著名策略,就是老苏亲自指定的。

这次将程文应书坊的时文一网打尽,苏洵制题出题评阅指导,比二苏考试时还尽心。

苏油有时候都觉得好笑,老堂哥要是以往几次科举时,对时文研究这么上心的话,以他的水平,何愁一个进士都拿不到?

不过这份眷顾之心,苏油还是由衷感激的。

船过嘉州,苏轼过来,那笔管敲着苏油的几案:“收诗了收诗了!”

苏油正在与时文搏斗,闻言抬起头:“你做买卖呢?说收就收,问题是这东西能说有就有的吗?”

苏轼说道:“不是那些应试诗哦,要有感而发的那种!”

苏油翻着白眼:“如今我偏偏对应试诗才能有感而发,别的没有,就问你怕不怕?!”

苏轼哈哈大笑:“别闹!好不容易出来一趟,山川壮美,岂能无诗?”

苏油说道:“堂哥和子由都有吗?”

苏轼拿着几张纸:“自己看……哎呀你小心点河上面风大!”

苏油接过来,一一观看。

家托舟航千里速,

心期京国十年还。

乌牛山下水如箭,

忽失峨眉枕席间。

没说的,冷郁,这首诗老堂哥的。

如今老堂哥的社会地位已经不一样了。

前年十月,朝廷召老堂哥试策论于舍人院。老堂哥为了嫂子,称疾不赴召。

他在《与梅圣俞书》中说:“圣俞自思,仆岂欲试者!惟其平生不能区区符合有司之尺度,是以至此穷困。今乃以五十衰病之身奔走万里以就试,不亦为山林之士所轻笑哉!”

今年朝廷召命再下,老梅亦题诗劝其入京,知道老苏你怕考试,这回官家答应你不考了,来呗!

好友高义,盛情难却,只好出行。

一路几乎都有迎送,然而以前想要的时候,求都求不来;如今自己来了,却又已经不想要了。

算了,再看第二首。

乱山围古郡,市易带群蛮。

庾岭春耕少,孤城夜漏闲。

往时边有警,征马去无还。

自顷方从化,年来亦款关。

颇能贪汉布,但未脱金钚。

何足争强弱,吾民尽玉颜。

苏油笑道:“这个不错,说得正是这几年的事情,难得有此宽和仁爱之心,你的还是子由的?”

苏轼得意洋洋:“我的,别以为就你善写史论诗。”

苏油笑道:“我的史论诗其实也就一般,待我看第三首。”

放舟沫江滨,往意念荆楚。

击鼓树两旗,势如远征戍。

纷纷上船人,橹急不容语。

余生虽江阳,未省至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