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节(2 / 2)

苏厨 二子从周 6318 字 2021-07-07

大家一起往府衙走,路上苏油又问道:“元贞呢?他现在如何?”

龙昌期回到眉山,继续著书立说,两年前,得到苏油中探花之后,哈哈大笑,饮了几杯酒为贺。

第二天,人们发现,老人微笑着走了,终年九十一岁。

老人去世后的第七天,眉山,二林,大理,川峡四路学宫,举行了大型的祭奠仪式。

消息传到汴京,苏油大哭了一场,关起门来,在苏洵的主持下,与三苏进行了一场私祭。

连续三天,每一位到方知味就餐的客人,都会附送一小份雪花鸡淖,苏油通过这种方式,纪念两人的第一次见面。

老人的学说不被宋廷认可,但是苏油认为,其实龙昌期是将佛学六明中的因明学,正式引入儒学的第一人。

再过几十年,儒学会大量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苏油相信等到那时,人们会给予这位老人应有的待遇和评价。

刘嗣说道:“元贞回二林部了,龙老走了,他如今在范先生和唐先生手下继续学习。”

苏油点头:“我这里有一套新科进士题录,还有三年来做过的所有文卷,一会儿写封信给他,愿意的话,就来跟着我。”

十五日,夔州集市。

夔州城里,总算有了一些人气。

一半是夷人,穿着蓝色的麻衣麻库,上身窄紧,下身裤腿宽大,领口袖边是彩带,脚下是麻鞋或者草鞋。

倒是女子身上,有些铜器和银器,裙子也是艳丽,估计是把一身的家当都穿身上了。

苏油让糟娃带着几个娃子支了一个摊子,摆上大锅烧起了水,一边一口小炒锅,找梁员外从乡间收来一两百个鸡蛋。

没错,这娃要卖煎蛋面。

看着一条街的衣衫褴褛,苏油实在是忍不下心来收他们的税。

除了判官和推官,夔州城里还有一支十几人的管理队伍,朝廷任命的知县,一般都在汴京混日子托门路,等着换地方,来都不会来。

十几年不动窝的推官就代理了县尉税司,组织几个年轻人,负责政府职能。

老吴还是尽责,仓场上的竹木和苎麻,就是他收起来的,不过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收起来干嘛用。

苏油在面馆边上一张小桌子上泡了一杯茶,观察着这个集市。

这里的水的确好,泡茶很香。

面馆的生意也很不错,煎蛋面的香味吸引了不少乡亲,夷人那就更多了。

一个穿着夷人服装的汉人大摇大摆地来到面棚:“哟,这是啥新奇吃食?”

糟娃笑道:“客官,这是煎蛋挂面,来一碗?”

那人斜着眼睛:“闻着倒是真香,多少钱?”

糟娃说道:“不贵,三十文。有一个鸡蛋,拿白油煎的,吃了扛饿,划算!”

那人坐下:“便来一碗!”

糟娃叫娃子下面,自己舀了些猪油下锅化了,打了个鸡蛋,加盐调散,倒入锅中。

滋啦的一声,锅里的鸡蛋开始膨胀,香味立马传遍了整个面棚。

加水烧开,下了些菜叶,面条煮好捞入碗里后,将煎蛋汤倒进去,加了一撮鸡肉粉,几粒葱花,滴上几滴香油,撒上盐,端到那汉子面前。

汉子吃了一口,觉得实在是不错,吸吸呼呼地猛吃起来。

糟娃又端了一碟小泡菜放桌上:“客官慢用,这里随赠一碟小菜。”

小泡菜还用辣油拌过,汉子吃得连呼过瘾。

待到吃完,那汉子将碗一搁,抹嘴打了个饱嗝,起身便要走。

糟娃连忙上前拦住:“客官,还没有给钱呐!”

那汉子笑了:“钱?夔州城里,还有人敢管我要钱?”

糟娃赔笑道:“小本生意,你刚刚也叫了几声过瘾,说明小店服侍得也算周全,说好的三十文,怎么能不给呢?”

那汉子对着街上用夷语高喊了几声,十几个蹲街边卖山货的夷人便都站了起来,个个腰间都有尺半尖刀,来到了汉子的身前。

那汉子呵呵冷笑:“兄弟,眼睛放亮一点,现在,还要钱吗?”

糟娃笑着说道:“是我没想到,实在对不住。”

说完后退了几步,将娃子们招呼到自己身后,大喊一声:“乞第!生意上门了!”

乞第龙山不知道正蹲哪里和夷人聊天呢,听到叫他,大步走了过来:“啥事儿?!”

这娃粮草未足的时候都不是一般的威猛,这几年来跟着小巫师混吃混喝,红烧肉一顿都要干掉一斤半,然后天天在汴京使馆区和蛮人们骑马斗剑比武,一身腱子肉油光铮亮,腰里的叶锤也换过了两次分量,现在一站出来,众人感觉天都阴了一下。

乞第喊道:“怎么着?想打架?!”

糟娃笑道:“没有,这位爷吃饭想不给钱。”

乞第龙山大声用夷语跟周围十几个夷人问答了几句,夷人们脸露鄙夷之色,转眼都散了。

糟娃对那汉子赔笑道:“承惠,三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