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节(2 / 2)

苏厨 二子从周 6974 字 2021-07-07

“当年康定、庆历年间,籍陕西之民为乡弓手,开始时明出敕牓,说是只需守护乡里,不会刺充正军屯戍边境。”

“然而牓犹未收,朝廷却尽刺之充保捷指挥,令屯戍边关。”

“那个时候,臣在陕西丁忧,其事历历在目,这是失信于民,同样非仁者所为!”

“陛下啊,百姓皆生长太平,不识金革。一旦调发为兵,自陕以西,家家如有丧,户户如被掠。”

“被录丁口,往往逃避在外,官中囚系其父母妻子,急加追捕,同时售卖人家的田园以充购赏!”

“陛下,刺面之后,人员教头利其家财,百端虐待诛剥;官中衣粮不足自赡,只能加中贴补;屯戍在边的乡勇,更须家中千里供送。父母财产,家室所存,日消月铄,以至于尽啊陛下……”

司马光说着说着就满脸是泪:“陛下,乡民生平所习者,唯桑麻耒耜而已,甲胄弩槊,每月教阅数日,怎么可能熟练?临敌之际,一有机会,首先便想着逃跑,不但自丧其身,还要牵累大军啊……”

“陛下,后来官中知其无用,遂大加沙汰,给以公据,放令自还。然而这些子弟,惰游已久,不肯再服稼穑之劳;加上田产已空,归乡也难见希望,尽皆流落冻馁,不知所在了……”

“陛下,陕西长老,至今言及,莫不痛哭流涕。庆历年中的惨事,断然不能再行于今日。陛下,你就听臣一句吧,万万行不得此事啊。伏望陛下轸念生民,早赐寝罢!”

说完将头上礼帽取下:“陛下若以臣所言皆孟浪迂阔,不可施行,则是臣之知识愚暗,不可久污谏诤之列,望别择贤才而代之。”

吕诲以下,台谏一致行动:“如陛下不纳,吾等愧居台谏,请陛下罢谪!”

韩琦须发皆张:“岂有此理!如今方在论事,岂能如此武断?!诸君尽知爱民以仁,难道老夫不知?”

“陕西兵事久疲,固是宰执之罪,然事有缓急,罪有轻重!”

“若不发动乡勇,设若谅祚西来,与陛下会猎于汴桥,如何是好?诸君是想让城下之盟,复现于今日吗?!”

富弼也劝道:“陛下,病有缓急,治法不同。急病不可施以缓药,此妇孺皆知之理。”

“庆历年间,陕西乡勇刺发,乃正军败绩之故,与今日不同。”

“今日刺勇,只牺牲一时,安然固守而已,如陛下怜惜,只需于事后慢慢弥补即可。”

“去岁司马君实弹劾张方平举警于渭州,导致方平去职;其后任知州,不敢戒守,致谅祚入寇,掠劫万余人,杀伤无计。孰是孰非,不是一目了然吗?”

“如正军断然可用,谁愿意发起义勇?陛下,此乃两害相劝取其轻啊……”

双方正争执难下,就听一个弱弱的声音问道:“陛下,我还能发言不?”

第三百四十三章 建议

赵曙正被一干大臣吵得头痛,却见苏油一脸惊怕的样子:“呵呵,明润啊,这还是你第一次参与朝堂议事吧?不用怕,等再过上一阵……你就习惯了。”

呃,苏油赶紧躬身说道:“陛下,臣别有一策。”

赵曙顿时来了精神:“哦?说说看!”

苏油躬身道:“是,我听司马大谏和宰执枢密之间,争议主要集中在陕西兵力不足,军士不强,而民力已困是吧?”

韩琦点头:“正是。”

苏油说道:“如今夔州田氏覆灭,巫山以上,已然安定。然尚部署有囤安军三千人,控鹤军三千人,以及臣在夔州打造的所谓乡勇两千四百人,这些人大可用啊。”

韩琦富弼都是眼前一亮,随即又有些丧气:“明润,你说的这些都是银子兵,蜀中二林豪富,没什么问题,可北方养不起的。”

苏油说道:“不用朝廷养啊,三部自有军队善后政策,也是自备军器。”

“两军军制,其实就如相公和大谏所说的汉唐府兵一般。”

“此外还有一支,那就是木叶蛮,部中堪为军士者,不下数千,这些狼狫兵,长期以征战掠夺为业,不习农耕,然而善战,如今正兢兢待罪。”

“如果朝廷信赖,许其报效,既往不咎如周边熟蛮,相信狼狫兵们肯定会欢呼踊跃的。”

“再加上泸州等诸蛮,合计精兵,可得万五。如今西南安定,无需这么多兵力,大可以用之于西北。”

韩琦明显不信:“我看不出来他们为何会欢呼踊跃,他们不已经被你免罪了吗?”

苏油躬身道:“如今西南夷中,夔州以上,皆欲归宋。希望成编户,效齐民。诸夷之心,自有历年公文可查。”

“陛下,若朝廷许诺他们,以抽兵效力为交换,同意三部归流,则举手可得劲卒万五。”

“这只是第一桩好处,还有夔州户籍,一日可从两千增致万户,加上二林,江阳,泸州周边,户数不啻六万,人口不下三十万,朝廷岁入,可年增百万贯有奇。这是第二桩好处。”

“官家新极,西南就景附,如此必然声威大盛,震慑西北。这是第三桩好处。”

“陕西得劲卒万五补充,可缓捉襟见肘之势。这是第四桩好处。”

“二林精铁,兵器,从此可以直入汴梁,得充边军。这是第五桩好处。”

“这样的万五精锐,比之陕西临时征召的二十万乡勇,谁更堪用,一眼可知。有了这支军力,乡勇之事即可暂缓,使人民得以休息。这是第六桩好处。”

“西南军力,几乎皆是夷人,减少其地善战夷人的数量,所留者皆力耕之民。于西南稳定,大有裨益。这是第七桩好处。”

“七利可图,而不见害,臣以其事可为。”

“朝廷所付出的,只是精择几位清能干吏,外加……一纸宣励诏书而已。”

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案,然而司马光又跳出来反对:“陛下!此举欠妥!”

赵曙刚刚才觉得松了一口气,现在又气紧了,郁闷道:“却又是为何?”

司马光说道:“囤安控鹤两军,俱为夷人,夷人难制,无军纪军规可言。能不扰民?此为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