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节(2 / 2)

苏厨 二子从周 6218 字 2021-07-07

“然巴蜀大地,自古也有旱涝,都江堰成后,方成岁稔之地。可见天下事非唯天意,亦有人力可预之处。泾河改道,重修渠首即可,今人宁不胜古人耶?”

张载点头:“我如今算是废了,这是我弟子,李复,字履中,性敏而好学,愿闻明润蜀学之道。”

苏油与之见礼:“关中学风鼎盛,喜好究求义理,与我蜀中究求物理有所择重。所近还有洛阳,二程,邵尧夫,均是时彦,履中你因何要舍近求远?”

如今的宋人,还有唐人的好学风,所谓学无先后,达者为师。

也讲究一个兼收并蓄,学依多门。

所以虽然李复比苏油还大几岁,在这方面,还是执弟子礼。

蜀学最大的优势在包容和致用,对于各派的学说,就一句话——道理不管来自哪家,只要能证明,我就信;不能证明,就集中大家的力量去证明;即使最后证明是伪命题,那也是有价值的。

因为已知的伪命题,也是真理,只是真理的另一种表述方式而已。

实在不能证明的那些,苏油就高举复古大旗,祭出孔夫子早就给出的解决方案——搁置争议,以待来者;处异求同,存而不论。

大苏是出了名的帝王将相也陪得,贩夫走卒也陪得。

到了苏油这里,就更是极端,蛮夷都陪得。

这娃虽然是标准的士大夫阶层,却可能是大宋最没有阶级观念的一个人,性格也好,与人讨论义理,当真是平生未见愠容,所有人同他说话,都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如今两人便在进行天理人欲之辩。

这是后世理学的核心,也是苏油从来到这个世界就在思考的问题。

张载是这个理论的发起者,他认同孟子的性善论,认为天性刚开始的时候是至善的,但是其后能否保持,在于后天的努力。

人欲之于天理,在于过,过则恶,比如夫妻之道,是为天理,但是贪求三妻四妾,则是人欲。

同样的道理,人必须要吃饭,不吃饭就会饿死,但是过度追求美食,就是人欲了,需要克制。

关于这个,苏油当然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于是笑道:“先生,我却不这样认为。”

张载拱手道:“敢问其详。”

苏油说道:“人之初生,或者无善无恶,未知天理。饥则号,饱则睡,便溺不以时。”

张载皱眉道:“你的意思是,人与禽畜并无区别?”

苏油笑道:“非也,人与禽兽之别,在生而有情。”

“情之始,为亲亲,故孔子以孝为众德之始。”

“其后实践受教成知,其情更发,渐有爱憎好恶。”

“所好者亲之,所恶者去之,取弃之间,自性渐成。”

张载轻轻点头,这理论似乎也有些道理。

苏油继续说道:“所谓天理人欲,其实皆本于情。情之上者,由亲亲而亲人,所谓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是为天理,是为善。”

“情之下者,由亲亲而亲己,所谓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宁我负天下,天下莫可负我。是为人欲,是为恶。”

这个理论似乎也言之有理。

苏油继续说道:“然人非至太上,皆不能忘情。有情,则有理欲之根。是故君子不能免人欲,而小人亦有其情理。”

这理论就有些出奇了,张载摆手道:“此语有些过了,我自谓非夫子之道莫行,也做过一任知县,任上谆谆教导百姓睦邻亲爱,敢谓无私,难道也有人欲吗?”

苏油笑道:“自幼与油共处者,凡五十四人,所亲者七子,最宠的是我家小妹。横渠先生所教众学生之中,一无偏私否?”

张载看了李复一眼,不由得喟然长叹:“以夫子之仁,亦笃爱颜回,何况吾辈。”

苏油合掌笑道:“正是如此,因此才有修身之道,恶欲如庭芜田稗,嬉则日毁,需昼慎夜惕,时时除之!”

第三百七十九章 交相辉映

“蜀学之论,与诸派之别,在于重情。至理而不近人情者,如月圆而皎,美则美矣,却无实用。人欲而合情者,虽如牛阃之泥,亦足肥田。”

“是故不近人情者,不是天理;不伤人情者,不是恶欲。”

“至于你说的夫妻为天理,纳妾为人欲,从苏油的理解来说,则是另外一番理解。”

“夫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体近人情的天理。”

“从这上面讲,妻于夫独爱,奈何夫与妾分宠,这便是辜负人情。至于好色无厌,更是下作。”

“人有爱美之心,这是天理;但是因为爱美便要千方百计的占有,甚至不惜给别人造成伤害,这就是人欲了。”

“说到美食,苏油就更加有发言权了。追求美食,我不认为是恶欲。”

“蜀中酱油,豆瓣,豆豉,酸菜推广开后,诸多以前人人避之不及的东西,翻成佳肴。一头猪的产出,比以往多了几乎一倍,如何能说没有用呢?”

“真正的人欲,不在食物是否精美,穿着是否华丽,而在于主人对天下的贡献和付出,匹配不上那份精美和华丽!”

“唐太宗喜好骏马苍鹰,会游狩猎;辽朝诸君,亦是如此。但两者可能相提并论?”

张载沉思半晌:“此论倒是合乎情理,然而如此说来,人人追求鲜衣美食,珍玩美器,这不是争斗之源?离上古之治,岂非日远?”

苏油说道:“当尧之世,草屋而葛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