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节(2 / 2)

苏厨 二子从周 6334 字 2021-07-07

“说起来当年我还吃过探花郎给我做的饭!六合豆花饭可真香,我咋觉得还是探花郎亲手做的好吃……”

“哈哈哈,以后怕是吃不到了,要说活在眉山这十年的人可真是福气……”

“什么福气,辛辛苦苦看着他长大,结果跑去给人家当官了,要是留在眉山继续带着大家干,多好?”

“等下……看着他长大,怎么就辛苦了,老弟你解释一下?”

“哎呀你老兄绝对是老眉山,只有老眉山才这么挑字眼……”

知州,通判,知县,教谕,江卿世家,全在趸船上迎接大船的到来。

大船靠上码头,挂在船侧的竹编刨花笼球被大船和趸船夹得咯吱咯吱响。

跳板搭上,苏油从船舱里出来:“有劳各位父老迎接,怎么好意思。”

知州上前施礼:“下官恭迎漕帅。”

苏油笑道:“免礼,此次渭州大捷,也有知州的转运之功,想必明年考绩,眉山又该是上上了。”

知州笑道:“都是当年都判打下的基础,如今眉山已是望郡,老夫一切萧规曹随,自然就是上上,实在惭愧得紧。”

苏油笑道:“不折腾才好,就是细务繁杂,知州可还习惯?”

“习惯习惯。”知州赶紧说道:“别看年年考绩优良,可是怎么来的?不就是一年的时间做两年的事情吗?”

苏油赞道:“家乡有如此明白通透的父母官,我也放心了。”

知州都五十岁的老头了,连连谦逊:“不敢不敢,多是江卿世家们帮衬……”

苏油哈哈大笑:“不用介绍了,都是苏油的长辈,待我先一一见礼,再与知州叙话。”

说完走到几名老者身前:“姻伯,几位世伯,苏油回来了。”

程文应满脸都是笑,眼睛里却含着泪花:“自打考试开始,就是步步凶险,朝廷也是,别指着一个老实人玩了命的用啊,怎么连薇儿都上战场了……”

史洞修和程文应斗嘴斗惯了:“今天大喜的日子,还扯这些干啥?赶紧去曙远楼坐下再细谈吧。”

第四百四十章 再见可龙里

石富看着苏油:“你考得也太好了,我在眉山都担心你被权贵捉了去,听说你考完就躲石府里边了?呵呵呵总算是没看错人!”

苏油笑道:“在我心中,能娶到薇儿,本就是我高攀,怎么可能出那些事儿。对了,薇儿就在后面,大石头也挺好的,不过商州胄案事务繁忙,这次就不能回来看你老了。”

石富说道:“能出息就行,我这老头有什么好看的!”

八娘扶着程夫人,在后面笑吟吟地看着苏油。

苏油走上前去,一躬到底:“小油见过嫂嫂。”

程夫人这两年身体不太好,商号的差事都交给了八娘,不过见到苏油回来,容色也换了个样:“门楣光耀,小油,你做得很不错。”

苏油说道:“都是嫂嫂平日里教诲得好,否则以苏油的顽劣,焉能有今日。”

八娘就在一边抿嘴笑,她觉得苏油说的是实情。

程夫人也笑:“快把薇儿领出来让嫂嫂瞧瞧,夺旗斩将威震边陲,这一刻怎么还害羞上了……”

待得走过码头,苏油见到一边的瓦顶玻璃窗屋子:“那是……土地庙小学?”

教谕笑道:“正是,本来州县是要搬进城里的,可眉山乡亲们认为那处出过探花郎,是文气所钟,坚决不同意,最后只好原址修缮。”

苏油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走,看看去。”

小学已经大变样了,蜂窝煤球,陶泥场,酱菜园子,都已经不见,只有教室前的大榆树下,还挂着当年陈郭二人送来的那面云板。

今天是休沐日,教室里没人,不过苏油见到教具里有圆规,直尺,三角板。

教室的讲案下面,是三摞作业本,分别是文学,数学,理化。

苏油见猎心喜,哈哈笑道:“小七哥,把红墨水和鹅毛笔给我。”

刷刷刷替老师批改完简单的数学和理化作业,还胡乱写了些评语,将作业本原封不动地还原:“好几年没干过这事儿了,看到就手痒,走走走赶紧走,都别告诉先生啊!”

出了小学,苏油不由得得意:“我眉山的小孩,别的不说,去朝廷考个明算科,那是手到擒来。”

史洞修笑道:“那可就亏大发了,明算科出来,多是入三司做书办,会计一类,一辈子出不了头。与其拿着一两贯钱的月奉在汴京城混,还不如在眉山当个商号伙计实在!”

苏油赞到:“史老还是那么精打细算,苏迟和苏适今后要有外公一般的精明,他爹都不用担心了。”

二十七娘又生了个老二,苏家如今也算人丁兴旺。

方知味还是老样子,不过门上的匾额和隔断上的诗,如今可成了招牌,路过眉山的士子,即使穷得进不去,也是要来门口观摩观摩的。

制策三等,国朝探花,苏轼和苏油的笔迹,看看沾沾文气也好。

苏油还不忘给大侄儿贴标签,盯着匾额:“其实我觉得大苏的字和他的人一样,心宽体胖,蛤蟆一般。”

程文应笑道:“巧了,九江那边有个生意伙伴,叫李常,去年带着他侄儿来眉山,听说幼时也是个神童,见到大苏的字,也评价说像蛤蟆,还是石头压蛤蟆。”

自己说可以,别人说怎么行?苏油立马不乐意了,苏黄米蔡宋四家,怎么都轮不到外人嚣张:“什么神童口气这么大?”

程文应说道:“如今也过了十八,是士子了,听说过两年就要去汴京考举呢。”

“他舅舅说自家侄儿六岁写过一首《牧童》,‘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