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节(2 / 2)

苏厨 二子从周 6045 字 2021-07-07

王安石也皱眉:“西军乃北方人,万里南征,只怕水土不服,汉代伏波将军的成例,不可不戒。”

王珪想起一事:“说起西军里,倒是有两支可以南征的队伍。”

吴充说道:“相公想说囤安控鹤?此二军扼控石门咽喉,威慑天都山李文钊部,将他们撤走,泾原五将去其二,怕是种诂那里压力会很大。”

王珪说道:“那就留其将而使其兵。”

吴充对王珪鄙夷至极,此举分明有陷害二军之意,翻着白眼:“朝廷置将之法,正为此弊,相公这是要走回老路?”

王安石制止了两人争议,说道:“陛下,就按照枢密使说的,一步步来。我们先定策。此战,打还是不打?”

赵顼说道:“打!必须打!”

王安石说道:“我们先不说兵力何来,先说说,多少兵力才够?”

吴充说道:“朝廷对交趾的判断明显失误,李乾德初立之时,交趾久战于真腊,一败于占城,当其时也,两万精兵足平。”

“如今短短几年,交趾兵锋复盛,四战之军,悍勇无当。且李常杰颇具帅才,因此臣估计,得出兵十万以上,且需要能臣统帅方可。”

王珪立刻拱手:“天章阁侍制,提点陕西刑狱,知延州赵禼,近年来招诱亡户蕃民,检括境内公私闲田,得七千五百余顷,募骑兵万七千,训练以时,精锐过于正兵。臣举荐其人。”

这个有些私心了,陕西永兴青唐,苏油影响力不小,随便抓一个出来都与他有瓜葛,王珪实在是不想苏油再立功了。

原因跟苏油一毛钱关系没有,是苏轼那娃得罪人家得罪得太狠了。

按道理说王珪和苏轼同为欧阳修的提携,王珪还是录取苏轼进举的“坐师”,虽然大宋如今不准讲这个,但是总该关系不错才对。

结果这两个人一辈子八字不合,王珪只要逮着机会就会打压苏轼。

时人都认为王珪是嫉妒苏轼的才华,因为王珪自己就是以文字博君主青睐的典型,士大夫中传扬他的文章是“至宝丹”。

至宝丹就是当年苏油在眉山救温症的药,用料都是金银珍珠麝香等名贵药材,时人以此打趣王珪的文章华丽无比。

而大苏的神格已经凝聚了一半,《江城子·密州出猎》今秋出来了,奠定了豪放派的格局。

苏轼自己都得意无比,在写给苏油的信中显摆:“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阙,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写呈取笑。”

呵呵你个头呵呵!这是赤条条的显摆自己开宗立派,然而苏油还不得不回信大喊佩服。

直到苏油到了杭州,才知道真相,王珪为何对苏轼那么反感。

原来大苏任杭州通判的时候,复查了所有青苗案,将那些被强行摊派贷款的百姓释放出狱。

王珪向赵顼控告苏轼私放囚犯,赵顼命其详查。

王珪向吕惠卿推荐自家外甥王广廉为浙东路的新政巡查使。

吕惠卿命其到任后火速查案,严办苏轼。

王广廉来到杭州通判堂兴师问罪,苏轼怒斥他为虎作伥,贼君害民,并称有充足的证据证明杭州转运司强制百姓贷款。

王广廉派管家王泽去收买转运司以图毁掉证据,陷害苏轼,不想苏轼却好不容易精细了一回,抓住了王泽,反过来拿住了王广廉的痛脚。

王广廉只好令王泽自杀于狱中,自己则灰溜溜的逃往京城。

此事在士林里惹起了公愤,一时间王广廉名声扫地。

苏油这娃做官实在是太稳了,他的仕途谁都知道几乎无法阻挡。

等到他起来后,苏轼和苏辙肯定会跟着沾光,于是王珪将苏油也列入了背锅对象。

如今放眼陕西路,和苏油没有瓜葛的,好像真就还只有一个赵禼。

王安石并不知道这里边这么多的弯弯绕,不过赵禼只是笼络蕃人,编练部卒有一套,却并没有实际打过大战,这让王安石心生警惕。

拿起奏报又看了一遍:“陛下,苏明润的奏章里说‘另计平蛮之策,别奏以闻。’在哪里?不妨看过再说?”

吴充翻了一阵奏章感到纳闷:“没看到啊?此等大事我怎么敢遗漏?”

赵顼反应过来了:“那肯定是密折!你们等等!”

第七百九十九章 枢密副使

过了一会赵顼回来了:“苏明润也没说啥,只说两浙路丰收,可以提供后勤支援,还有衣锦军狄咏,王中正可供调用。另外告诉我们还有一支队伍,不是囤安控鹤,但是具有西军的战力,又适应岭南的气候。”

几人面面相觑,吴充也感到神奇:“是吗?两浙路一共三将,除了狄咏王中正,还有一个三岛巡检王德甲,那人能用?”

赵顼摆手:“不是,我们都忘了,荆湖南路还有一支西军。”

真的有!王安石首先反应过来:“广锐?苏明润说的是广锐军?”

吴充拱手:“广锐军有逆迹在先,陛下,这个……”

广锐军造反是韩绛的锅,王安石还是有意回护:“陛下,复用广锐军,臣觉得可以,但是那些人务农多年……”

王珪这回反而支持了:“要用也不是不行,不过既然苏明润敢替广锐军打保票,那要是出了事情,是不是也该由他负责?”

赵顼说道:“不止如此,苏油还说夔州木叶县复原的军人,还有沅州的峒蛮,也是可用之兵。”

吴充立即摇头:“此计难行,谁来统帅这些人?谁有把握能够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