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节(2 / 2)

苏厨 二子从周 6170 字 2021-07-07

发运副使卢秉上书,太好了,去年淮浙蝗灾,陛下你让发运司出本界上供之米,损市价粜,以活饥民。

然臣经过仔细考虑,觉得就算将米价降下来,贫者终不得米,所以请先清偿籴本,尽以其余赈恤流民。

臣以前的发运司主官入奏,每每多献羡余以希恩,成了替陛下赚差价的工具,欠了三司七十万缗旧负长期不还不说,一门心思捞钱,根本不顾老百姓死活。

发运司的职责应该是监督六路财赋,本来就不该参与做生意,不该有“羡余”这个概念。

这次正好,本钱也没有了,库存也没有了。

要不,咱将这机构撤了吧?

大宋经过实践之后,证明了苏油和张方平以金融论为指导的前瞻性目光是正确的,预言转运司卖大米,解盐官榷,蜀茶官榷统统行不通,也是正确的。

有了两浙盐和蜀盐蜀茶的成功示范和失败对比,赵顼终于下定决心,将川峡四路的茶政,重新交还给市场,并且在陕西禁榷解盐!

借着这两千万贯的飞来横财,大宋终于开始了进一步的财政改革。

现在的大宋专榷的大宗,就剩下全国范围内的贵金属,以及河北盐,与福建茶了。

河北盐专榷,主要是出于军事目的,不是经济目的。

也就是说,大宋币值,与盐,正式脱钩了。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纸币的流行,解决了钱荒,冲破了专榷的封锁,这当然是值得祝贺的好事情。

政府和皇室终于开始渐渐转换思路,用另一种方式思考经济问题,苏油感到无比的庆幸。

真的,你们要是再不快点,全大宋的钱都快被老子挣完了!

币制改革和经济改革,三司当然是排头兵。

权三司使沈括在定策时一力支持皮公弼,认为盐政的确到了不改不行的时候了,这次改革对国家的好处,将是难以估量的。

赵顼同意了。

第八百四十二章 王韶醒了

就在沈括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却被蔡确来了当头一棒。

沈存中什么都不错,就是对升官太热中。

他偷偷跑去找吴充,现在形势一片大好,免役法的弊端很多,我已经给丞相你准备好了资料,趁此东风加以改良,首相地位必然巩固。

吴充觉得沈括的主张其实是很不错的,于是公事公办,将沈括的意见转给司农寺,让他们讨论。

侍御史知杂事蔡确其实也是新党,和沈括本来该是一路的,现在同样在筹谋自己的进身之阶,得知此事后立刻上书弹劾沈括。

陛下,沈括拿着白贴子跑吴充那里陈说免役事,认为可变法令,让轻役依旧轮差。

我们不说这方法对错,臣只想问沈括,身为侍从近臣,既见朝廷法令有所未便,为何不明上章疏,却跑去执政那里阴献其说呢?

王安石当政的时候,沈括数次奉使察访,那时候他的职责就是措置役法,为何当时他只上书认为应当裁减下户钱,却没说复差徭呢?

如今他已经不在其职了,却又遽请变法,而且前后所持,反覆不一,是什么原因呢?

如果当时他就知道免役法有问题,为何当时不说,现在才说呢?

“括之意岂在朝廷法度,但欲依附大臣,巧为身谋而已。伏望陛下断在不疑,正括之罪。”

沈括这头猪算是自己把自己坑了,丁巳,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沈括为集贤院学士、知宣州。

而蔡确却因为坚持一贯主张,坚持新法,得到了赵顼的青睐。

至于免役法到底该不该改良,谁管它?!

苏油得知消息后不由得叹气,沈存中啊沈存中,跟人家福建人玩心眼,一百个你加起来也搞不过一个蔡持正啊!

不过现在他是外臣,管不了这些。

而且他自己还有麻烦。

这次任命,是赵顼对他的绝对信任,让他将交趾路的军政财大权一把抓。

但这是纯属乱来,苏油当然要给赵顼浇凉水,坚决抵制。

先踏踏实实的感谢了赵顼一通,一顿马屁拍得赵顼晕晕乎乎的——陛下啊,你可真是太信任我了,叫臣感激莫名啊。

然后话锋一转,陛下,咱们能不能别闹?安史之乱怎么来的?唐末藩镇怎么来的?

臣在陕西辛辛苦苦搞军政分离,搞后勤分离,现在因为陛下信任我,就让我一肩膀全挑?

对不起陛下,这样的任命臣不能接受,因为臣可不愿意后世有人在记录历史的时候,戳着臣脊梁骨骂,说大宋的藩镇,自太祖杯酒释兵权后,重新由臣这里开始了。

交趾路自有经略使,宁海军的事情,请让王韶来;

市舶司的事,也请陛下赶紧派信得过的人来接手。

臣的军事能力,其实真的一般般,精力也要放在内政的转运和安抚上。

你不能给我压这么多担子,我忙不过来。

如果你一意孤行,那我就将市舶司暂时转包给四通商号!

还有,皇宋银行该在交趾开分号了,整个南海的商贸那是金山银海,舶来钱的冲印,压个钱文上去金银就升值,得赶紧跟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