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节(2 / 2)

苏厨 二子从周 6335 字 2021-07-07

“去赶紧去!”周大家的笑得满脸花,美滋滋地说道:“一会儿出来到家里提块五花腊味孝敬你娘去!大娘送你的!这消息可值当!”

“多谢大娘子!那我就进去了!”

周大家的知道了,那不一会儿宜秋门的乡亲们就都知道了。

不过小苏学士还没见着,大家心里终是不落地。

按理说都应该散朝了啊?

莫不是出城了?毕竟苏家的长辈不是在冬庄上吗?

那不能,苏九三还在呢,苏迈也在,这段时间四处托请那叫一个凄惶,小苏探花是情厚的,不可能不回来打个照面。

那是官家看重,回衙署事了?

哪里那么快,再说就算坐衙,派个人回来报信总不是事儿吧?

莫不是……事情还有……反复?

此话一出,几个老头不由得面面相觑,赶紧招呼大家各自回家,关好门户,不要乱走乱串,这时节里,不要给苏家人添麻烦。

很快,一日里操劳的家里人回来了,只说城中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三个御史丧心病狂,诬陷小苏探花,这时节还让太皇太后他老人家生气,官家至孝,当时就发作了。

可是小苏探花还是没回来。

接着,家家的炊烟冒起,晚饭的时间到了。

小苏探花还是没回来。

临街的店铺开始上门板,当家掌柜的还不忘朝街口看一眼,最后还是叹了口气,摇摇头,终于安上最后一块门板。

掌灯了,要敲梆子了。

就在这时,安静的街口传来了滴滴答答的马蹄声。

周大家的一直留这个门缝,却见当先的高骏马匹上,骑着一个古怪的武士,文不文武不武,手里拿着一支明晃晃的细杆子长枪,长枪的刃部长达两尺半,吞口的下方挂着一枚古怪的铜钱。

再往后的一位,还是文不文武不武,不勒缰绳,只靠两腿控马,那马偏偏还很听话,双臂交叉合抱着一柄长剑,一脸的傲然。

第三位终于认识了,虽然留起了短髯,但是这短髯不是夫子那种遮住脸的大胡子,素净的穿着,散淡的态度,和蔼的眼神,周大家的眼眶就有些湿了,低声喊道:“探花郎!探花郎!”

一行人真是平正盛,程岳,苏油,后边还跟着一个张散。

苏油一看到探头探脑的周大娘子,一张大饼脸在门缝那里夹着,要多滑稽有多滑稽,拱了手,同样用周大家的那种语气低声道:“年关还没到,这么早就供上了?”

这是在取笑周大家的这样子像供桌上的猪头,周大家的啐了一口,继续低声打听:“还是油腔滑调!说得出浑话,这就是没事儿了?”

苏油再次拱手微笑,鬼鬼祟祟地说道:“陛下圣明,没事儿,本来就没事儿。”

第九百八十二章 一家子

周大家的长松了一口气:“没事儿就好!老天爷可开了眼了!诶,既然没事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子讲话?”

苏油自己也觉得好笑:“这不都是被你给带的,你还问我?”

“哈哈哈……”周大家的笑得眼泪真的下来了,大声喊道:“没事儿就好!探花郎,才制好的大风萝卜,从皇庄上进的沙土大萝卜炮制的,赶明早我给你送去啊——”

苏油非常感动,也配合着喊道:“不——用,明早我遣人来取!离开汴京城这么些年啊,就惦记你家这一口!”

周大家的这是一片好意,意思是告诉街坊们,宜秋门南北巷又可以挺胸抬头大声说话了!

虽然这种做法很可笑,但是也是弥足珍贵的可笑,这是街坊们将苏家人当做了自己人,才做得出来的事情。

在苏油眼里,这是说不出的可爱。

又对周大家的行了个礼:“那我就先进去了?”

周大家的点头:“去去,赶紧也让子由他们也高兴高兴。”

一行人下得马来,还没等苏油用门上的铁环叩门,门就开了,一个年轻人在门口躬身:“小幺公。”

苏油站在那里端详着他:“维康做了父亲的人,当真气度都不一样了。后年的科举参加吗?”

这年轻人正是苏迈,苏油一共就见过两次。

一次是在凤翔,那时候苏迈还是个小孩子,闹着黄河不好看;还有一次是在苏轼赴任密州,苏油赴任两浙的时候,在半道上相遇。

说起来,都是好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熙宁十年三月,苏轼向殿中侍御史吕陶替自家长子求婚,次年八月生一子箪。

而其弟弟苏迨,和同乡游师雄一起投奔嵩阳书院张载门下求学,对关蜀学派理论体系研究颇深,而且小小年纪似乎就醉心于理学学术,一直是让张横渠倍感骄傲的高足子弟。

张载去世后,嵩阳书院的山长变成了二程,苏迨觉得二程的学术不足,便离开了书院,回家服侍父母。

苏轼获罪,苏迈陪同父亲入京,并多方求救。

而苏迨留在湖州和母亲一起慢慢前行,同时还要照顾年纪尚幼的弟弟苏过。

苏迈从小就对这神奇的小幺公崇拜异常,恭恭敬敬地说道:“父亲说我的火候差不多了。”

苏油说道:“那就不要到处跑了,这两年就留在京师里边,好好揣摩文章,准备进士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