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节(2 / 2)

苏厨 二子从周 6208 字 2021-07-07

忠、勇、敬、恕、谨。

俭、忍、善、宽、和。

这些固然是美德,但是仁近懦,善近伪,智近奸,信近迂。

用矛盾论的观点来看,那就是几乎每一项美德,都有一个似是而非的恶俗与之相伴,这里边就存在一个度的问题。

苏轼宏文滔滔,从三皇五帝开始,剖析华夏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发生的重大变故,以及这些变故对民族风气和民族性格的塑造,发生了那些关键的作用。

而到了如今的大宋,熙宁之前,与熙宁之后,又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故,这些变故对于风气的塑造,又发生了哪些作用。

其中最大的影响,就是几次对外重大战争的失利。

苏轼的文章里,也着重分析了民族风气对于对外战争的影响,以及对外战争,对于民族风气的反作用。

毋庸置疑,两者都没有起到什么好的促进。

两个极端同时存在于大宋的民族风气上——自大与自卑,保守与务虚,怯懦与盲动。

而两个极端体现在外交策略上,就是打也不行,和也不行;体现在国家政策上,就是激进也治不好,保守也治不好。

要纠正这种状态,首先就是要实现民族思想的转变——自尊,但是不骄狂;自信,但是不虚枉;自强,源于务实;自立,源于自强。

民族,是由国人构成的,民族气质,则是国人气质构成的。

简单举一个例子,那就是祖宗“以文制武”的国策,在一次次对外战争失利中,被彻底读歪了。

正确的理解,祖宗的这句话,应该是指国家武备,军士训练,将领培养,迁转升降,都应有一套成熟有效的机制来管理约束。

管理机制,就是“文”,军事力量,就是“武”。

而不是简单地将“文”定义为文官,将“武”定义成武将,在国家内部人为地制造对立。

晚唐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李林甫杨国忠之辈断绝了武将上进之道,让这套机制丧失了作用,这才导致藩镇跋扈,战乱蜂起。

因与果,果与因,不能本末倒置。

而到了大宋,军制的改革,仅仅只走完了第一步,就是开始将国家的军事力量,尝试纳入正常的管理体系,而不再采用军阀时期单纯的武将负责制。

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是却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对国家的军事力量没有起到好的作用,相反,带来了诸多的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也和风气相关,以至于明敏如韩忠献公,都曾经说出“东华门下唱名方为好男儿”这种话。

这明显是对祖宗遗意的误读,也是风气使然。

可在如今大量有知识,通文字,晓军略,善谋画的人才投身军伍之后,在回过头来看这句话,明显是有失偏颇,矫枉过正了。

国朝至重者,宗室,然自太祖起,宗室初授将军,后转观察,节度,皆是军职。直到熙宁年间,才定下宗室转文资之法。

所以说认为重文官轻武将乃是祖宗的本意,明显是站不住脚的。

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黄金不久埋

而要纠偏这种风气,就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还是以文武之道举例。

首先,要明确祖宗“以文制武”的正确含义,在赏给之外,给予武臣应有的尊重。

其次,要努力培养素质更高的军士和将领,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

新军的成立,就是一个例子。军中将士,皆通文字,懂文化,明数算,守制度,知节尚义,血勇尽忠。

其三,要通过舆论宣导,褒扬忠烈,培养尚武之气,在学宫中增设武学,骑射,体锻,剑术等科目,激励士风。

其四,提高入伍标准,精炼部伍,提高下层军士待遇。

大宋军营,不是什么垃圾堆污溷场,而是大宋武备精英,希图报效国家的有志青年的集中地,培养地。

军队,是一个大熔炉,大学校,不但要培养出合格的军事人才,还要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生活的技能,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社交礼仪。

一句话,人样子。

即使有一天放下刀剑,他们也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国民,继续为大宋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上述内容就可以看出,风气的塑造和转变,是一个长时期,多方面的,精细的过程,等到风气逐渐凝聚之后,才能形成国家气质——国格。

国格,是一个国家所具有的荣誉,尊严、品格、声望和影响,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地位和作用。

对国人来说,自觉地捍卫祖国的荣誉与尊严、服从和服务于提升国家的声望和影响,是其道德判断的首要标准。

上到天子,下到草民,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弦高犒师,蔺相如完璧,苏武北海牧羊,真宗亲赴澶渊!

只有国民素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体会和明了这一点。

这是一个新的概念,苏油直到自己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之后,才提了出来。

因为这里边埋藏着一个巨大无比的雷——那就是当有一天君主的作为伤害到一个国家的国格的时候,国人们应当如何选择?

当然这一点现在没有任何人看得到,就连亲自起草条陈的苏轼,都对小幺叔的理论水平啧啧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