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7节(2 / 2)

苏厨 二子从周 6885 字 2021-07-07

“舅舅和涪国公所部四万八千人,要承受仁多零丁十多万人的围攻?”

种师道笑道:“陛下毋忧,汉陈汤与武帝论匈奴时曾经说过:‘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不过后来游牧之族的骑射之道日益发展,器械、战法、组织越发精良,到今世竟然有了铁鹞子、宫帐铁林这等重骑,而我农耕之族的进步却一直不大,最终变成了两者拉平,进而被反超。”

“直到远胜弓弩的火器出来,培育出优良的乘马,驮马,再配合厢车,我大宋如今又将这种局面重新扳了来,反压夏人,再次获得了一汉当五胡的优势。”

“唯一的遗憾,是大宋如今的新军人数还不多,不过接合兵精粮足的旧式骑军,我中路似危而实安。”

“而且最关键的一点,夏人大军,仁多零丁之前曾败于李宪,梁永能曾败于五叔,之后潜伏于旱海,到今天已经接近一个月。”

“一个月,是他们的后勤极限,而且这一次,他们没有了因粮于我的优势,此时此刻,我估计夏人大军已有断粮之危!”

赵顼不由得大感兴奋:“如此说来,舅舅不仅没有什么祸患,甚至有大胜的可能?”

郭逵叹息了一声:“陛下,娃子们没有考虑到一点,断粮的归师是疯狂的。”

“如今中路消息断绝,军机处只能从东西两路大军的反应来判断局面。”

“好在西路苏烈与中路是可以通过故秦干渠联络,而他现在仍旧在死守峡口七堰,这至少说明,局面并没有变坏。”

“再等等吧,最多十日之内,就当见分晓了。”

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 操典

灵州东南,萘李坪。

刘晏善如今已经换上了大宋五品文官的肤色,头顶上的头发还没有长出来,只把周围一圈都给剔掉,然后包上黑色头巾,戴上幞头,咋一看看不出来,倒是妥妥的一名宋人大员。

盐州刘氏家族,也因为刘晏善的及时投靠得了大好处,刘家积攒的盐、粮食,曾孝宽大手一挥,全部收购。

卖盐卖粮所得的钱财,刘家人还通过曾孝宽的关系,置办到了四轮大车,螺旋汲水车,以及特别适合西北的大型耕作机械——耧车。

还有大量水泥,可以用来改造现有的盐田。

刘氏子弟世代从文,族中还有族学,曾孝宽招揽了不少刘家人帮助自己,眼看着刘家就要发达了。

其余各家见此情形,纷纷报效,因此曾孝宽相比范纯仁,日子好过不少,不稀罕朝廷的选官。

光是卖官鬻爵给当地的豪绅,便已经拿足了发展九原路的启动资金和人才。

刘晏善对大宋感激涕零,死了心要为大宋报效赤诚,连曾孝宽以盐州知州肥缺之职挽留都不干,主动要求替东路王师充当带路党。

大宋一是宗主,二是吊民伐罪,三是拯救夏主。刘晏善可不如王崇那般矫情,还有一两分故国之思,他认为只要捏死这三条,自己的卖国行径就完全是合法的,正义的,不违背道德的。

至于中夜时分有没有良心不安,有没有睡不着爬起来在院子里溜达,外人也不得而知了。

一场大雪,让种谔的大军行进比预计的晚了几天,直走到今天,前方才出现了一处巨大的隘口。

刘晏善鞭稍一指隘口两侧山坡上挂着积雪树木:“禀太尉,这里就是萘李坪了,过得萘李坪就是马练驿。”

“马练驿是从盐州入灵州界的第一个驿站,所以过得这里,我们就算是抵达灵州了!”

“山坡两边都是李树,要是三月末经过这里,满山都是白色的李花。”

种谔察看了一下地势:“今日提前两个时辰扎营,等待前方斥候回报。孙协统。”

孙能拱手:“在。”

种谔向隘口一扬下巴:“看见前方两边高地没有?让新军先去占了,明日护送大军入灵州界。”

“是!”孙能拨马招呼队伍去了。

童贯打马过来:“太尉,大军为何不进了?曾公转来的朝廷旨意,是要我部加紧行军,早日与高太尉合军。”

种谔说道:“我岂能不知?不过如今梁永能部一直没有出现,监军你猜,他是在我们前面,侧面,还是后面?”

说完举鞭一指前方隘口:“待我过了这里,他可就没机会了。所以啊,我决定等他一等。”

在种诂最新编纂的《皇家军事学院骑兵操典》一书出台之后,偷袭这种招数,对宋军几乎已经无效了。

该书被新军骑军指挥们奉为“火器骑军宝典”,书中根据进攻,防御,撤退三个方面,对新式骑兵战法,进行了极其详细的战术思想,战术原则,到战术操典的详细讲解。

就拿防御来举例,《操典》首先阐述,骑兵是一个善于进攻、崇尚进攻的兵种,因此即便防御,也必须是“弹性防御”。

这就是战术思想,而在战术思想的指导下,需要为之相匹配的战术原则。

拿防御来说,骑兵的防御原则,因为进攻性战术思想的存在,因而也必须是“攻击型防御原则”。

所以骑兵的防御战斗,更多是暂时性的,应当随时准备转向机动或攻击,这就又确立了骑兵施行防御的时机:

首先是为接下来即将发动的攻击进行准备和掩护,需要争取必要时间的时候;

再者是为掩护友军的侧翼及后方行动,以及担任合成兵团的警戒任务的时候;

还有就是为掩护主力前进,及收容友军退却的时候。

同时也就确定了骑兵防御战斗的战术思维,主要取决于:

对于战场情况的正确判断;

因地制宜的利用地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