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6节(2 / 2)

苏厨 二子从周 6283 字 2021-07-07

苏油笑道:“还有一条,现在夏国高层清扫一空,我手里缺少具备学问的治政之才,找陛下要人,陛下让我先等几年,让军将先代理知州。”

“这样会有问题,军政分离是我一直努力的目标,因此不想走回老路上去,如果诸位贤达有心为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做一些贡献,我们可以试试。”

祁焕心中暗喜,河西儒家,这是终于要重新步入政坛了,他们对蛮夷的政权不怎么感冒,但是不代表他们对中原华夏正统不感兴趣。

起身一个大礼:“如此我这就召集同道,携带祖上的遗稿,共往兴州,聆听教诲。”

苏油也站了起来:“实在是没有想到,河西沦历腥膻数百年,吾道依旧不孤啊!走吧,天大地大,吃饭最大,肚子填饱最重要!”

席间,苏油又给祁焕讲解了大宋如今的几路主要儒学流派,以及各派之间的传承,变化和区别。

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祁焕听了一下午,便已经知道自己面前这位年轻人,绝对是大儒级别的人物。

而且不光是儒学,天文地理音乐美术诗词文学……几乎无所不通。

就连工商水利农耕畜牧都是行家,你敢信?!

留下李拴住,让祁焕好好配合测量勘探之后,苏油顶着黑眼圈,前往沙洲。

过了肃州,风景便是一换,祁连山离大路越来越远,沙漠和戈壁离大路越来越近。

好在沿着戈壁边缘的小绿洲小河流前进两百里,就遇到了一条较大的河流。

疏勒河,古称溟水。

这条河与其主要支流党河,也就是现在甘泉水一起流向敦煌,曾经在敦煌的北面形成过一个巨大的湖泊。

不过现在那个湖泊已经收缩成了月牙湖,水的消失,直接导致了敦煌这个古城的衰落。

不过敦煌附近的沙州,因为贸易的关系依旧繁华着,那里离肃州尚有六百里,中间还有一个城市,瓜州。

瓜州,因物产而名,这里靠近戈壁,又有疏勒河的水源,于中原不同的是,这里盛产各种瓜、梨、桃子、杏、葡萄、大枣,普遍种植黍麦。

因为盐碱地的存在,这里的牲畜也非常壮实,牛、羊都有地方优良品种,还有骆驼也很多。

瓜州是甘、肃、凉、兰州之后,丝路上最繁华的城市,现在这里的人主要是汉人和党项人,而且汉人比党项人还多。

这是因为这里是汉唐主要汉族移民屯军的城市,而且农耕技术一直占据主流,适合汉族生存繁衍的关系。

其实如今的老百姓,除了汴京、蜀中、两浙这种文化普及程度极高,还有关中这种文明发源之地,对于国家这个概念并不是那么敏感。

尤其是河西一带,政权更迭实在是过于的频繁,因此老百姓善于适应“被征服”的生活。

这里的矿藏有金、银、铜、铁、铅、锌等,没有煤,但是是河西黄金的主要产区。

瓜州和沙州是汉人政权在河西坚持最久的地方,直到六十年前,归义军张氏政权才被夏人覆灭。

第一千三百六十章 敦煌遗书

夏人覆灭张氏政权之后,对瓜沙管理也比较松散,反而带来了两地的繁荣,苏油抵达瓜州之后,居然有一种穿回了唐代中原的感觉。

这种感觉是对的,“华戎所交,一都会也。”“繁华不下中原”。

有了祁焕的书信,加上苏油的大军秋毫无犯,瓜州本地豪强供应军需还发了点小财,不少世家本身就是五凉儒家诸子的后裔……世家宗主们的眼睛湿润了,这尼玛,原来就是重归华夏,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啊……

因此积极性相当高,几家大家和沙州都有贸易往来,派遣部曲骆驼,为大军带路前往沙州。

瓜州除了千佛洞,万佛峡,还有薛仁贵征西时留下的白虎关。

除了白虎关,大军继续前进,童贯看着戈壁上连绵不断的建筑模样的巨大垛子,感到奇怪:“那些是大城的废墟?”

苏油解释:“那是西北的一种地貌,由风雨侵蚀而成,看似壮美的城池。”

“里边道路繁复,不少商队躲避风沙误入其中,然后迷失路途。”

“又因为地处风口,狂风在里边呼啸的时候,会发出鬼哭狼嚎一般的声音,因此本地将它称作魔鬼城。”

作为乡导的瓜州刘氏从子刘煜之立即拱手:“大学士见闻真是太广博了,连这些都知道。”

苏油骑在骆驼上一摇一摇的:“不过我也没有见过实景,原来是如此令人震撼!”

说完拍了拍坐骑:“好牲畜啊!”

骆驼的载重是马匹的一倍还多,每峰骆驼能够背负四百斤的重物。

如果拉车,能够拉三千斤,苏油直接将一半战车的牵引换成了骆驼。

这玩意儿背着这么重的东西,每天还能够走近百里,“沙漠之舟”的名号,真不是白来的。

如今河北大骡子才放过繁育成功,最厉害的也不过才能驼三百斤,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寿命也长,有三十到四十年,是牧民们的重要财富。

现在正是骆驼的繁殖期,苏油还有幸见识了一回公骆驼打架。

同样也是母骆驼生殖期,它们会自行离开骆驼群,前往几十里外的背风沙坑处生下小骆驼,然后将小骆驼带回来。

好在从天方过来的阉割术在骆驼身上也得到了普遍应用,因此苏油现在才骑得安稳。

苏油给队伍发放的细布大口罩也终于派上了用场,用来保护呼吸。

国公心思之细密,让一班西军将领不住摇头,简直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