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4节(2 / 2)

苏厨 二子从周 6268 字 2021-07-07

苏油是一个让人讨厌不起来的人,无论汉人,还是蕃人。

即便是被苏油戏称为“反动派”的代表梁屹多埋,对苏油的人品都是钦佩景仰。

第一次收成下来之后,宁夏三路还有些紧张的政治局面,一下子就松弛了下来。

这个紧张其实是苏油造成的,因为作为实际的三路领导人,这娃就基本没有在兴庆府呆过,大半年时间里就在河西走廊打转,一刻都没有松快。

沈括、范纯仁、曾孝宽对苏油的做法感到不可理解,认为他对西夏降臣过度信任了。

兴庆府主持大局的人,竟然是巢谷、梁屹多埋、嵬名济!

虽然上头还有个李舜举坐镇,但是那是中官,呵呵呵,同样不值得文臣信赖。

其实苏油很贼,只要他人在兴庆府,很可能朝中就会传出一些苏油在西夏王宫发生的无中生有的故事。

苏油很吝啬,连这种机会都不愿意给自己的政敌。

直到河西大熟,工业基础已经形成雏形之后,苏油才带着控鹤军回到兴州,至于囤安军,已经被欧阳发留在了沙州,作为保护敦煌的力量。

囤安军有土工作业传统,开沟挖渠也是行家,三千顷棉花是一注大财源,一季收成下来,那里已经不劳苏油操心了。

因此等到苏油回到兴州,和巢谷交换工作的时候,已经是九月。

巢谷是老宁夏了,在梁屹多埋和嵬名济的佐理之下,宁夏三路以安静为主,加上苏油鼓励生产,以工代赈,划分耕地,建立户册,宗教洗脑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搞下来,宁夏三路的老百姓,感觉日子发生了巨大变化,简直就是剥开云雾见青天。

原兴庆府的十万生丁,五万麻魁,刚刚回乡的时候,还忧心忡忡地以为自己要被清算。

结果苏油不但让他们尽数还家,而且分地、给种,扶持农耕。

九月收成之后,还真的免了税。

之前承诺的优惠措施,全部落实,大宋果然是仁慈的好宗主。

其实苏油是真没办法,第一年,大家只要能把自己养活就好了,他那里接手的夏国的官田都种不完。

官田要交租,两分五厘,苏油主要分给了京畿、陕西充实过来的厢军和移民。

第一千三百七十一章 软模

整个宁夏三路的官方钱粮就来自于此,至于那些荒地,全部被苏油用大耕作模式种了经济作物,而且已经有了不菲的产出。

其实就是两浙模式的翻版,棉花、油菜、地丁胶草。

但是这三样作物,比在两浙路产量高多了。

尤其是棉花和地丁胶草,明显更加适应西北的气候。

苏油回兴州的目的,是要在这里建立大宋第一家蒸汽机棉纺厂。

第五代蒸汽机终于有了后世动力机械的样子,棉纺厂的厂房,也有了后世工业大厂的模样。

兴州棉纺厂,业务包括梳纱、纺毛、造线、造毡、织布、织呢。

与此同时,兰州城骚泥泉口,一座防护森严的化工厂也建立了起来,那里是生产硝化棉、弹药的地方。

而兰州西北五十里外的金银矿区里,一所兵工厂也建立了起来,那里将生产热兵器和黄铜弹壳。

那里同时还将是宁夏最重要的武库,金银库、造币厂,由镇国军负责驻防。

至于凉州,那里主要生产农具,机械,也生产部分旧式铠甲,刀剑、羽箭。

农具机械满足国内,刀剑铠甲输送周边。

棉纺厂建好后,苏油拉着沈括,直接将都转运司衙署搬到了棉纺厂区里,就在科研大楼边上。

条件在李舜举看来非常简陋,就是后世解放初期大厂办公区的格局。

李舜举和高遵裕对这种艰苦朴素的做派非常看不上,直到这事情惊动了赵顼,命二人联袂前来关怀的时候,才发现大厂自有大厂的好处。

厂区生活,实在是太方便了。

煤可了劲的烧,二十四小时热水不断,科技大楼和行政大楼,还有独立的食堂、澡堂、操场,活动室。

厂区有自己的三产,租了官家三千亩地,专门解决棉纺厂的职工菜篮子问题。

这里的人主要是蜀中过来的移民,外围三产主要是汉话熟练的蕃户,用的是大机械,因此人数也不多,就三百来人。

反倒是负责运输的人比较多,有五百人左右。

加上一千多的工人技师,四千多的家属,这里说是一个大厂,其实不下原来西夏的一个大县。

工人们在大食堂吃饭,早中晚三餐。

因为食材消耗巨大,种类丰富,所以苏油就有机会挑拣,给自己和沈括、张麒等高级管理人员在厂办招待所开小灶。

因为多是蜀人,蜀中口味占了很大比重。

苏油对什么都不挑,就是挑嘴,因此到了这里说什么都不走了。

等苏油在厂招待所请李舜举和高遵裕吃了一顿,两人才知道为啥明润如此简朴了。

汽锅鸡,糖醋黄河鲤鱼,拌发菜,爆炒鳝段、红烧肉、烧白、清炒时蔬、最后还会上醪糟水果罐头小汤丸、和地方特色的红烧牛肉银丝挂面……

当然还少不了河西过来的葡萄酒,以及现在应时的河西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