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6节(2 / 2)

苏厨 二子从周 6603 字 2021-07-07

“而据《左传·文公十三年》的记载,邾文公为了迁都之事,问卜于史官,史官占卜后得出结论说:‘利于百姓而不利于国君。’”

“邾文公说:‘能利于百姓,那就是国君的利益,没有比利于百姓更为吉利的了。’然后不顾众臣的反对坚持迁都。”

“邾文公在迁都一年后去世,国人赞他为一代贤君。”

“其后的邾国国君就差劲了,一代不如一代,政治日趋败坏,邾国的国力逐渐衰弱下去。”

“到了邾悼公时期,国内大量臣民流失,不少邾国大夫还携同自己的封地叛逃他国,这给邾国造成了极大的重创,从中可见邾悼公是怎样自私自利的一位国君。”

“到了后来的邾庄公更为荒唐,死后居然恢复人殉,大大背离了先祖邾文公心心念念的‘民本思想’。邾国开始从内部被自己的腐败淘空了。”

“但是在夫子《春秋》开始的这一年,邾国还是很受鲁国尊重的,故为‘蔑之盟’。”

“今天这节课,我们只讲了春秋的第一句,十七个字。但是从这十七个字里边,已经可以读出不少夫子的思想。”

“尊王、求善、守礼,以文明辩夷夏。对于崇奉华夏文明的东夷流裔邾国,予以了与东鲁同等的史学地位。”

“这些东西,在十七个字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他的思想,对于如今的三路,对于原夏国的党项族群来说,同样具有巨大的意义。”

“今天讲这么多,不是要大家死记硬背其内容,是要把握住夫子的微言大义,掌握读《春秋》的方法。”

“无论汉蕃,都可以成为华夏文明的继承者,传播者。”

“人都是爱自己,爱家庭的。夫子的伟大之处,是他说,在你有能力的时候,也要去爱别人,爱和你关系没有那么紧密的人。”

“这就是‘仁’的本意。”

“梁乙埋也是一个爱自己,爱家庭的人。甚至可以说,他对家族的爱,超过了我们很多人。”

“若非如此,梁氏子弟也不会遍布夏国朝堂,把控夏国朝政。”

“但是他的爱,只对自己,只对自己的家族,却罔顾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

“为了这样的爱,他不惜囚禁君上,发动无义之战,将家族拖入深渊,将国家拖入深渊,将百姓拖入深渊。”

“夫子的伟大之处,就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怎么才能让爱自己,爱家族,变得与爱百姓,爱国家,爱君上,同归同路。”

“让我们知道,怎么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既是人情,也是天理。”

“为最大多数的人服务,以最大多数的人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永远和最大多数的人站在一起,为最大多数的人谋幸福。这就是士人天生而应有的立场,也是应该承担的责任。”

“梁家人中,也有这样的人,也有梁乙埋的反对者,因此我们要理智的区别对待。”

“不要以血脉、姓氏、宗裔、族群来定义人。”

“而是要看他的作为。”

第一千三百七十四章 金融操作

“梁氏外戚的覆亡,就是因为他站到了大多数人的另一面。因此不是大宋覆亡了他们,而是他们自己覆亡了自己。”

“下一节课,我们会讲‘郑伯克段’,里边有郑伯说过的一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

“朝廷不以苏油无能,授以三路转运之重任,苏油也必将对三路最多数人负责,带领最多数人创造出幸福。”

“大宋不是来征服的,苏油不是来镇压的,我们是为三路的文明而来,为三路百姓的幸福而来。”

“今天的第一节课,是和大家一起交流我读《春秋》的一些心得。”

“《春秋》,是我的本经,我的老师,是大宋人称‘鲁国先生’的唐彦通。”

“这些东西,也不是我一个人的思考,而是我经受教导,出蜀之后,又蒙欧阳学士、安石相公、司马学士、横渠先生的教诲,相互切磋启迪,在思想交流中得到的一些收获。”

“河西多士,西州右姓,曾经创造过自己的辉煌。”

“过去能够,现在一样能够。”

“我也希望大家不要故步自封,须知学无止境,今后,还要走出河西,继续在文明之路上探索,将文明和仁善,带给更多的人。”

“这就是我的第一节课,谢谢大家。”

学子中也有学问精深的世家子弟,也有懵懂的初入门者,但是对于苏油学问的精深,至此都无异议。

一节课里边,蕴含了海量的历史、天文、地理、哲理,不禁忍不住齐身喝起彩来。

能将《春秋》首句十七个字,讲出这么大一个篇目的学者,苏油对义理研究之透彻,已经不下于王安石、司马光。

一节课上完,学子们都感觉意犹未尽,都不愿意离去,纷纷围上前来请教。

最兴奋的是李舜举。

苏油的学问,在日常的政务交往当中根本看不出来,今日旁听了一节课,才知道能让大宋顶级知识分子看重的人物,学养之丰厚,到了什么程度。

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苏油年轻,又不自重身份,甚至还有几分调皮惫懒,但是非常尊重前辈,因此在李舜举心中,一直有些当他是一个调皮的孩子。

或许,是一个非常能干的调皮孩子。

但是今天这个调皮孩子突然摊牌了,说我其实还是一个学霸,让李舜举惊喜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