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2节(2 / 2)

苏厨 二子从周 6354 字 2021-07-07

眉山人又以此作为苏家和程家的区别,和当年苏程两家老爷对待中得进士子弟的不同态度一样,作为苏程两家人高下的证明。

很没有道理,然而没有人认为苏油不悲伤是不孝,反而认为他不拘于世情,看透了生死,洒脱而淡然。

眉山著名的建筑大庆楼、已经换成了琉璃瓦,这在大宋也是独一份。

因为眉山江卿世家对皇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及眉山城如今的重要地位,太后给予了眉山这样的恩典。

这是眉山人心中的骄傲,我眉山城钟鼓楼用的是琉璃瓦!杭州和成都府都没这分殊荣!

和大宋如今很多大城市一样,这里最好的建筑,不是衙署、曙远楼、各家商行。

而是文庙、学宫、学院。

依靠江卿世家的捐资,捐物,捐书,眉山学宫,如今几乎可以称为一所综合性大学。

学宫周围多了好几座学堂,那是理工学院、技工学院、财会学院。

这几所学院,一直在给大宋司天监、军器监、皇家理工学院、郑州理工学院、钟山理工学院、皇宋银行、嵩阳兵工厂、杭州海事学院、上海务、南海大矿冶、四通商号,源源不断的输送着基层和中层人才。

当然,如今也有了科举人才,毕竟欠老天爷的二十年文运终于还清了嘛!

从眉山到可龙里,以往的田间小石板路,如今变成了六尺石道。

这是当今陛下亲自下旨,属于苏家家庙仪制的一部分。

每隔五里,石道上就有一道牌坊,昭显着苏家如今在大宋的门第。

可龙里至今还保留着奢侈品输出——龙脑香、柑橘香精、薄荷香精、奶糖、水果糖、青霉素,是可龙里的拳头产品。

至于腊肉香肠板鹅粉丝之类,太容易被模仿,却已经不显山不露水了。

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伦理》

可龙里苏家村的入口处,牌坊更大,六柱三坊的结构,入村之后的那口大鱼塘、老梨树、祠堂的核心区域倒是没变,不过周围的房舍都变成了青瓦白墙。

素色的梁雕,窗雕,砖雕装饰,仿佛将后世徽派建筑群提前搬移到了这里一般。

苏家庄子的人现在主要行商、做师爷、办厂,如今还在渭州、兴州、湖北、两浙、南海都开散了枝叶。

因此老一辈儿的五哥六哥一合计,利用这次修家庙的机会,悄悄将“耕读传家”四个字,换成了“诗礼传家”。

毕竟可龙里山田还是两百亩,其余都是山果竹木,这个“耕”字,有些牵强了。

跳蹬桥也在,现在已经搭上了石头桥板,修了栏杆,变成了一座美丽的小桥,反而没有了苏油石薇小时候那种古拙的味道。

石家邬堡那边倒是更加的热闹,石家人还在那里搞金属加工,不过主业变成了菜刀和农具。

硬是好牌刀具和农器,如今依旧是驰名巴蜀的著名产品。

另外还有搪瓷盆、铜器和铁锅。

真正高端的,却是金银器、八宝琉璃烧嵌,花纹折刀,工艺却更加精湛。

两个庄子隔条河,一边文,一边武;一边热闹,一边安静,倒是相得益彰。

知道苏油要回来,张胜特地将老翁井的草庐修缮了一番,又搭出了几间屋子。

八公是老鳏夫,于是张胜干脆请了北极院的道兄来看守苏家的墓地。

苏油是当朝一品,大国国公,虽然低调回家,但是地方官府却不敢怠慢,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也想拜访。

最后苏油不堪其扰,只得在可龙里入口牌坊上贴了贴子,表示自己是回来守制的,来往客人太多打扰亡人安宁,反倒成了罪过。

干脆一概不见,这才挡住了势头。

之后就收拾了简单的衣被,和石薇带着漏勺毕观,住到了半山山谷中的老翁井去了。

老翁井不止有八公,苏洵、程夫人、王弗,木客的墓地都在这里。

行过祭拜之礼,毕观看着小祭庙的几道木门:“大叔……那些……是吴道子的手笔?”

苏油点头:“对,那是大苏在凤翔府做通判的时候淘到的,当时找我要了一百贯,也不知道是不是真花了这么多。观儿你住在这里会怕吗?”

毕观说道:“我和婶婶住在一起,不怕的。”

漏勺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一根树枝,舞得呼呼的:“不怕,我保护嫂嫂!”

毕观哎呀一声羞得满脸通红,低啐了漏勺一口,退进草庐去了。

苏油拍了漏勺一下:“现在还不能这样叫!毕姐姐还没过门呢。”

漏勺一脸的懵懂:“哥哥不是说回来就娶毕姐姐吗?”

苏油叹了一口气,捏了捏漏勺的肩膀:“漏勺啊,学问我们慢慢学,多在爹爹身边待几年好不好?”

“你哥啊,这翅膀硬得也太快了……”

张胜说道:“说起来,少爷你当年也是几岁就自立,几十年没得消停……难得这次回来,就好好休息休息。”

苏油看向程夫人和八公的墓碑:“狗剩哥,休息不了啊,这次回来,我想好好写部书来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