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8节(2 / 2)

苏厨 二子从周 6582 字 2021-07-07

这也是为了加快军队实现骡马化的现实需要,种诂编纂了大宋的《骑兵操典》,属于理论派,巢谷在西夏带领骑兵纵横二十年,属于实践派,两人是大宋对骑兵战术最精通的行家。

巢谷此次任务,还要分批将二十五万匹战马从删丹转移到河北。

当大量雄健的西域骏马沿着大路乌泱泱朝汴京进发的时候,沿途官民就跟过节一样拥到路边围观,激动得热泪盈眶。

我大宋如今终于不再缺战马了!

巢谷此行还带来了秉常的遗子宁夏郡王乾顺。

乾顺到今年已经六岁,一直由养父母郭二蛋和文殊奴抚养。

巢谷给他开了蒙,高滔滔有诏要给乾顺找最好的老师,因此也得来汴京就读皇家慈善一小。

金殿上,已经长成的大宋英俊青年的李乾德身着新科进士的绿袍,带着身着小襕衫,小秀才模样的乾顺,对着赵煦和帘后的高滔滔行礼,一大一小两个郡王,看上去完全就是两个纯粹的汉人。

辽使在一边默默观礼,不知道心中有何想法。

李乾德是王爷,理论上当是紫袍金带,但是在大宋进学多年,一直是陈昭明的学生,今年更是放弃了自己的身份,连朝廷给官员子弟和宗室安排的锁厅试都不愿意参与,跑到开封府衙门找到钱勰,要求参加正规的科考,以功名入仕立身。

好死不死,钱勰自己本身就是钱王后代,世袭的侯爷,然后靠着读书科举的优良成绩硬邦邦地入仕,对李乾德的志气大为欣赏,认为小伙子你很有老夫当年的风采。

如此大事,愣是就敢不通报给朝廷知晓,随手就准了李乾德所请,还亲自给他填放了考举的浮票。

今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太多了,李乾德便混在里边一路过关斩将,直到最后在殿试时才被打酱油送温暖的赵煦发现,回去禀报了高滔滔。

赵煦在六岁到十岁期间也是长期跟着扁罐漏勺椅子他们厮混的,对于陈学士身边这位沉静淡然的哥哥颇为熟悉。

高滔滔也是大惊,交趾郡王竟然这么有骨气?而且还考中了?!

因为理论上只要过了礼部试,就不会再在殿试刷落,李乾顺能入殿,一个进士功名已然到手。

事后礼部上呈前十名的试卷,李乾德的名字又赫然在列!

高滔滔认真看过李乾德的殿试卷之后,大加赞赏,和原定第三名的孙勰换了个顺序,点成了元祐二年的探花。

然后转头就以一副用好同学做例子教育孩子的家长的语气教育赵煦,看看人家交趾郡王,这才该是你的榜样!

行礼完毕,李乾德站在殿中,气度谦隐,神色淡然,活脱脱一个小陈昭明的模样。

高滔滔在帘后看得喜欢,不禁问道:“郡王多大年纪了?可曾婚配?”

李乾德脸上红了一下:“回禀陛下,小臣今年十九,尚未……尚未婚配。”

高滔滔的话音里就露出欣悦之意:“那可真真儿太好了……”

我靠老太太这是要玩榜下捉婿的路数!大宋人哪怕贵为太皇太后,也免不了此俗!

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 忐忑

苏油赶紧轻咳一声,示意高滔滔注意下场合。

高滔滔这才想起今天是大家和辽使一起庆贺生辰来着,突然又想起一件事:“你是陈学士的学生吧?”

李乾德声音哽咽:“蒙陈学士和苏山长恩抚教诲,学生只恨无从报谢师恩。”

高滔滔说道:“今后进了朝堂,要记得一心为国,不可因师生关系违曲制度。”

李乾德说道:“谨遵太皇太后懿旨,小臣一定铭记于心。”

高滔滔笑道:“体对倒是得体,交趾有李道成开创儒学,黎文盛继之,其后杨莳,如今看来,就该着落到郡王你身上了。”

李乾德说道:“小臣有一事求请陛下。”

侍御史便要出列制止,高滔滔却轻咳一声止住了殿中弹劾:“哦?说说看。”

李乾德说道:“南海士子参加科举路途迢递,先帝赐臣在京的宅邸,臣实在用不了那么大,因此臣想将之捐献出来,作为南海学子入京后的息宿之所,也好共同切磋,安心待考。”

李乾德不缺钱,李道成黎文盛对李乾德还是非常忠诚的,在南海给李乾德搞了几个矿冶,每年南海纲运钱粮里边,就有李乾德的一份。

高滔滔对李乾德这份品行更加看好了,问道:“如此一来,你又住在哪里呢?”

李乾德说道:“臣的任命还没下来,如果是外路州县的话,那就自有职田衙署,不劳太皇太后垂挂。”

“如果是在京中,臣在理工学院附近租赁有一栋小屋宇,本是为了方便平时学习。”

高滔滔笑了:“郡王还真是士子本色,陈学士教导得好弟子啊,老身允了郡王此请,不过老身却也有个条件。”

李乾德赶紧躬身:“小臣万万不敢,太皇太后但有慈谕,小臣必鞠躬尽瘁。”

高滔滔满意地道:“要的就是你这句话,等着吧,过几天就会有旨意给你。对了,你会弹奏钢琴吗?”

李乾德说道:“倒是略通一二。”

高滔滔说道:“今日宴辽使,也是启乐第一日,郡王便为老身弹奏一曲如何?”

李乾德躬身:“乾德谨遵慈命。”

很快,优美的钢琴乐曲声在殿内响起,李乾德弹奏的是京师大学堂音乐学院的文化大工程之一,雅乐最新作品——《思齐》。

曲子表现的是《诗经·大雅·思齐》的诗意,歌颂了三位伟大的女性,即“周室三太”——文王祖母太姜、文王生母太任和文王妻子太姒。

周室三母,太姜任姒,文武之兴,盖由斯起。太姒最贤,号曰文母,三姑之德,亦甚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