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1节(2 / 2)

苏厨 二子从周 6503 字 2021-07-07

漏勺也被气氛感染,低声道:“这事有什么不好说的?鬼鬼祟祟地干嘛?”

李小二说道:“外头不是有个中使吗?给他知道俺提前通风报信,去宫里说一嘴,你小二哥这差遣还干不干了?”

说完又低声道:“是非之地不宜久留,我得赶紧走。记得请柬给我娘就行,到时候一定再来给公子贺喜,走了!”

漏勺摸了摸身上,啥也没有,也低声说道:“多谢二哥特意来一趟,不好意思,身上没钱,先欠着。”

李小二摆摆手:“见外了,咱们谁跟谁?夫子将我调入翰林苑当差我不也没敢登门道谢……真不能待了,走了走了……”

说完偷偷探头看了外头的梁师成一眼,做贼一般轻手轻脚地摸到门口,闪电般闪到门外,然后一溜烟地跑了。

等漏勺回到院子里,王彦弼问道:“小二哥有啥事儿?”

漏勺看了一眼梁师成,不敢明说,郁闷道:“没啥事儿,就说周大家的让去取猪腿……”

王彦弼奇怪:“这不一句话的事儿?还搞得鬼鬼祟祟的。”

漏勺给王彦弼猛使眼色:“这不一样,这猪只生了三条腿,少了第二条。”

王彦弼没听懂:“什么意思?这样的猪还能吃?”

漏勺只好翻白眼:“我看那猪平时挺聪明的,或者味道也是第一吧……”

正驴头不对马嘴间,一名老中官又迈着六亲不认的嚣张步伐,走了进来。

王彦弼一看:“李内使,你怎么也来了?”

老中官乃是长公主府的管事李修,看了一眼梁师成,轻咳了一声:“想来公子已然知晓,这便请随老奴回府吧。”

王彦弼感到李修今天从上到下的奇怪:“知晓什么?”

李修的头昂得高高的:“恭喜公子得了今科状元!还有两位公子,苏侍读取了探花,陈侍读取了传胪。太皇太后都高兴得不行,命人将喜讯先送到了府上。长公主命我来请公子赶紧回去。”

“先给我改了你这做派!”王彦弼骂道:“母亲是让你这样出门的?!”

一句话骂得李修点头哈腰:“嘻嘻嘻……咱这不是替公子高兴吗,也是替长公主高兴,这都多少年了……”

“少废话!”王彦弼迈步朝外走:“母亲怎么样了?”

“好着呢好着呢,就是一个劲地抹眼泪……”

剩下椅子看着梁师成,又抬头看漏勺:“看来是真的?”

漏勺也看了看梁师成,再抬头看椅子:“应该,或许,是真的,吧?”

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 徐州

收到朝廷邸报的时候,苏油已经到了徐州。

现在徐州的知州是叶祖洽。

这位也是状元出身,不过他的状元来得有争议。

当年叶祖洽参加科举,考官是吕惠卿,因为叶祖洽策文中有“祖宗纪纲法度因循苟简,愿朝廷与大臣合谋而新之”一句,列位高等。

轮到刘攽、李大临、苏轼覆考,编排上官均第一,叶祖洽第二,陆佃第五。

赵顼令陈升之面读几人策论,最终还是擢叶祖洽为第一。

苏轼当时就不服,上书赵顼:“祖洽诋祖宗以媚时君,而魁多士,何以正风化!”

这件事情,成为苏轼被王安石外放的导火索。

其后叶祖洽作为王安石手底下少数几个文章拿得出手的人,成了改革派的喉舌。

高滔滔听政后,复用司马光、吕公著等一批守旧派大臣,驱逐蔡确、邢恕,打压吕惠卿、邓绾。

朝中一时以为风向大变,连带着开始踩章惇、曾布等人。

叶祖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一再上奏,维护变法。

给事中赵君锡抓住叶祖洽参加科举殿廷试策问答,卷中有“祖宗纪纲法度因循苟简,愿朝廷与大臣合谋而新之”一语,说他诽谤朝廷,要治叶祖洽的罪。

然而这一次,又是苏轼刘攽站了出来,以当年覆考官的身份主持公道,认为叶祖洽的试卷“可以为议论乖谬,若谓之讪则不可”。

苏辙当时是御史中丞,上书弹劾赵君锡将十几年前的应试考卷挖出来当做罪行,这是希奉上意,辱蔑同僚。

同样一句话,当年是状元之才,现在是诽谤朝廷,这是说先帝无识人之明吗?

左正言姚勐又以叶祖洽协助王安石制订与推行新法,官府与民争利,显然是“贪鄙无状”为理由,提出弹劾。

这一次却是苏油站了出来,力保改革大旗,认为变法、改制、刷新是一脉相承的三件事儿。

当然,苏油的目的是想力保王安石和章惇、曾布,还有十多年来的改革成果。

叶祖洽一介小兵,还轮不到苏油这样的大佬来关心。

然而这一场风波过去后,吕公著、苏油“三派兼用”的主张得到高滔滔的认可,而投机的赵君锡等人都被外放,反倒是坚持己见的陆佃、张舜民、叶祖洽等人,在高滔滔那里得到加分。

帝王心术,不是那么好揣测的,而叶祖洽经过这场波折,总算是真正见识了苏家人的德性。

以前作为喉舌,他可是没少发表关于苏轼、苏洵的坏话,顺带着苏辙、苏油,甚至苏颂都被他骂过。

苏油从来都是就事论事,即便被人弹劾声讨,也只是拿出充分的证据与政绩来打弹劾者们的脸,而绝不会搞栽赃陷害,歪曲污蔑那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