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3节(2 / 2)

苏厨 二子从周 6850 字 2021-07-07

“窃观即位之始,发政施仁,天下耸然,望太平于期月,今者八年而民益贫,此何道也?愿陛下深思其故。”

“若非积欠所压,自古至今,岂有行仁政八年而民不苏者也?

臣既论奏不已,执政乃始奏云初不见臣此疏,遂奉圣旨令臣别录闻奏。

意谓此奏朝上而夕行,今又二年于此矣,以此知积欠之事,大臣未欲施行也。”

“若非陛下留意,痛与指挥,只作常程文字降出,仍却作熟事进呈,依例送户部看详,则万无施行之理。”

“臣人微言轻,不足计较,所惜陛下赤子,日困日急,无复生理也。臣又窃料大臣必云今者西边用兵,急于财利,未可行此。

臣谓积欠之在户部者,其数不赀,实似可惜,若实计州县催到数目,经涉岁月,积累毫厘,何足以助经费之万一?

臣愿特出英断,早赐施行。”

“臣访闻浙西饥疫大作,苏、湖、秀三州之民,朝廷加意惠养,仍须官吏得人,三年之后,庶可全复。书曰:‘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浙西灾患,幸于一二年前上下疚心,同力拯济,其劳费残弊,未为之甚也。”

顺便告状:“臣知杭州日,曾奏乞下发运司多籴米斛,以备来年拯济饥民。圣明垂察,支赐缗钱百万收籴,而发运使王觌坚称米贵不籴。”

“是年米虽稍贵,而比之次年春夏,犹为甚贱,纵使贵籴,尚胜于无。而觌执所见,终不肯收籴颗粒,是致次年赈济失备,上下共知。”

“而小人浅见,只为朝廷惜钱,不为君父惜民,类皆如此。”

“淮南东、西诸郡累岁灾伤,近者十年,远者十五六年。今来夏田一熟,民于百死之中,微有生意,而监司争言催欠,使民反思凶年。怨嗟之气,必复致水旱。”

“臣敢昧死请内降手诏云:‘访闻淮、浙积欠最多,累岁灾伤,流殍相属。今来淮南始获一麦,浙西未保凶丰,应淮南东、西,浙西诸般欠负,不问新旧,有无官本,一体罢除。’”

这就有些过分,等于是抓着赵煦的手,帮他将手诏都写好了。

苏轼最后还拿着赵煦大婚当做理由:“使久困之民,稍知一饱之乐。仍更别赐指挥,行下臣所言四事,令诸路安抚、钤辖司推类讲求,与天下疲民尽洗疮痏,复睹太平。”

“臣伏睹诏书以五月十六日册立皇后,本枝百世,天下大庆。孟子有言:‘诗曰:‘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此周之所以王也。”

“今陛下膺此大庆,独不念积欠之民流离道路,室家不保,鬻田质子以输官者乎?若亲发玉音,力行此事,所全活者不知几万人。天鉴不远,必为子孙无疆之福。”

“臣不胜拳拳孤忠,昧死再言。”

高滔滔终于坐不住了,特召苏轼觐见,于偏殿单独面奏。

第一千六百八十三章 止步

迩英殿,偏殿。

赵煦看着苏轼,对这个大宋的文化偶像非常景仰。

普天之下,包括司徒在内,都在为赵煦的大婚做准备。

举国大庆的时候,苏轼连续的三道奏章,让朝廷倍感不安。

听闻学士有名爱妾朝云,评断他“一肚子不合时宜”,如今看来,的确是够中肯。

不过赵煦并不生气,他好奇的是,以大宋如今三亿五千万贯以上的岁入,为何在大苏眼里,却还有那么多嗷嗷待赈的百姓?

大苏道出了一个让大宋老百姓痛苦已久的问题——积欠。

积欠,就是老百姓们欠朝廷官府的钱粮。

这部分钱粮产生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部分就是正常的两税,诸如灾荒,如果没有严重到需要朝廷免除两税的时候,是一样需要上缴的。

但是如果上缴,老百姓就留不下存粮和种子,地方官力求“安静”,害怕影响政绩,往往不予上报,只让老百姓“宽展”到下一年上缴,这就形成了一种“积欠”。

第二部分就是“扑买”,大宋很多资源,如码头、矿藏、酒坊、冶坊,很多属于国家所有,百姓承包,每年都要缴纳“榷课”。

但是做生意一定有赚有赔,比如苏油刚穿越过来的时候那次淯井盐户逃亡事件,就是因为资源枯竭而榷课不止,造成了百姓欠下官府太多榷额,偿还不上只好逃亡。

第三部分就是“官物”,朝廷征收的物资,需要百姓送到征收地,才算是完成,如果半路上遇到洪水暴雨造成了损失,就要算在老百姓头上,需要赔偿。

还有一种“官物”,就是贫户的种子、农具、耕牛甚至土地,或者完成役务运输的骡马,贫户自身没有,往往需要向官府借。

如果遇到灾荒比如洪水,或者骡马耕牛染病而亡,这些东西也是要赔的。

高滔滔上台之后,履行宽政,减免了大量的苛捐杂税,大力鼓励生产,安石相公时代留下的那些青苗贷、市易钱之类的专项欠逋,高滔滔予以了一体的罢免。

此外还有如不合理的附加性税收如“宽剩钱”,“头子钱”之类,同样予以了罢免。

应当说,这些措施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也的确给华夏大地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但是因为以前大宋的底子太薄,这些措施所照顾得到的,大多还是三四等以上,最起码薄有田亩,基本有能力自食其力的那些百姓。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在苏油的治国理念当中,大宋的政策,当然要首先向有能力纳税的那部分人倾斜,先得保证国家有足够的税收,扎牢基本盘,之后才说得到其他。

以苏油如今的身份,他也绝对不敢如此“示恩天下”,毕竟这些钱粮,的确是老百姓欠国家的。

他只能通过种种举措让老百姓增加收入,早日让老百姓能填上这个坑,而绝不敢建议朝廷“罢除”。

而到了今天,终于有人站出来说出了这一条。

不合时宜苏子瞻,时常苏油头疼,不过也很让他骄傲。

君臣间却没有直入话题,高滔滔在帘内先是问道:“毕观母子,都安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