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2节(2 / 2)

苏厨 二子从周 6465 字 2021-07-07

“鸭渌江沿江诸州,屡起叛逆,不治已久。今为女直隔离,历任知州,皆视若畏途,至有辞官者。”

“臣智计无余,筋骨早衰,于危难之秋,复起受命。纵观国周,皆虎狼之敌,唯宋可倚为援。”

“此非抱残守缺之时,惟量举国之物力,结中华之欢心。”

“弊莽凋残之地,今日不与宋国,他日亦必为旧蕃所取。”

“吾家之产业,宁可赠之于友邦,而必不畀与诸家奴。宋得诸地,鞑、虏往来其间,纷争必出,此亦移祸引援之计也。”

耶律延禧在朝中集议,就有大臣表示反对,认为这是丧权辱国。

耶律延禧说道:“既然你们反对,以这些地方乃必守,那就拜托你们几位,去替朕守套内三州,守鸭渌江沿岸如何?”

反对的声音顿时就没了。

耶律延禧这才批复王经,上边只有五个字,“要他们给钱”!

三月,壬午,章惇上奏朝廷,宋辽两国签署新协定,司徒所议的三个条件,辽人除飞狐口三寨坚决不答应割与宋国以外,其余尽皆接受。

宋国所拟出的代价,为绢帛二十万匹,舶来钱三十万贯,粮食五十万石。

王经表示反对,要求将绢帛也换成粮食,以解燃眉之急。

大宋内地粮价如今下降得厉害,河北现在差不多都跌到了斗米三十五文的底线,三月里有所上扬,也才刚刚到四十文。

而辽国的粮价,如今已经高达数贯一石!

于是章惇和王经又开始扯皮,最后以两百文一斗的价格,用十万石粮食,替大宋节约下二十万匹绢帛。

最终大宋用三十万贯舶来钱,六十万石粮食,轻松夺取了辽国套内三州和鸭渌江沿岸五州的主权,并将两国国界恢复到熙宁以前。

这是宋辽外交史上一次空前的大胜,章惇的声望暴涨,大家都说,要是蔡相公去后,下一届首相,非章铁头莫属。

第一千七百七十九章 铁甲舰

紧跟着,朝廷任命皇家海军学院战术司司长苏轶提举鸭渌江舰队指挥,筹措军事,准备护送新军前往接收保、定、桓、渌四州。

因为重名,故而将原辽国保州命名为珠州,定州命名为丹州。

来远城,并入珠州管辖。

珠州、渌州一头一尾,每州将驻军两千人,丹州和桓州各一千人。

之后扁罐还会驻扎在珠州海口,打造军港,组建鸭渌江内河水师。

渌州之所以会驻军这么多,是因为那里已经发现了巨大的硅藻土矿藏,其储量和品位都是如今天下第一。

对于此举,最高兴的莫过于高丽王颙,这相当于大宋替他防守国境线。

扁罐负责此次军事行动也是有道理的,他是平辽计划水师行动部分的实际策划者,之前进行演练,在陆军摆了几次乌龙后,种诂不得不交由海军两栖陆战队来执行。

此次接手鸭渌江诸州,与后续军事谋划非常接近,甚至有可能与当地发生军事冲突,苏油要求所有军事部门高度重视,将之当做一场小规模的实战来看待。

而他自己,却跑去了胶西,那里即将下海一艘新式的海船。

沧州号铁甲舰!

冲压钢板技术、铆接技术、焊接技术的日渐成熟,让大宋开始尝试制造纯钢铁组成的战舰。

然而让苏油哭笑不得的,是船舶务和水师要求研发铁舰的原因,不是为了获取更加优秀的抗击打的能力,而是为了成本和使用寿命。

用钢板代替船肋骨,和龙骨一起组成的力学架构,能够极大地提高了船体的强度。

带橡胶边框的可开合水密舱门,让船员们在舰内活动更加方便。

还有电力与通风的设备,能够解决空气与照明的问题。

建造材料厚度的大减,更让该船多出来很多的空间。

海军对此大力支持,因为如今困扰海军的,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老鼠这种动物,对远航的木壳船只造成的巨大危害。

沧州号其实还是试验型号,长度与传统夔州型相当,为五十六米,长宽比十比一,排水量三百吨,设计航速十八节,装有两座七十毫米速射炮和四座五十毫米速射炮。

其实这个航速有些保守了,主要是该舰为试验型号,还考虑到远航的需要,其动力没有采用技术更加先进,但是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四千马力联动柴油机驱动,而是采用了技术已经完全成熟,能够提供可靠动力保证,方便海外沿途补给的两台两千马力蒸汽机并列驱动。

即便如此,这也一艘全新式的战舰,没有风帆,只有烟囱,以机械为动力,划时代的工业产物。

虽然还是从内河炮艇基础上摸索过来的,但是跟内河炮艇已经不是一回事儿。

内河炮艇长度才十八米,这家伙长度是炮艇的三倍多,宽度是炮艇的近两倍,排水量为内河炮艇的十几倍!

最关键是续航的能力,达到了内河炮艇的十倍,三千海里!

三千海里就是近五千公里,作为起步数据,苏油已经无法更满意了。

绍述二年式铁壳舰,标志着一个海军新时代的到来,然而当苏油站在码头赞叹不已的时候,周围的伙计们似乎有些不以为然。

原因很简单,这船没有船帆,只有四个大烟囱,又拉长了长宽比,因而显得又瘦又小,在新任河北东路转运使范祖禹和副使胡宗愈的眼里,这船就显得有些不够气派。

别说跟杭州型比,就连和长度差不多的夔州型木帆船相比,就好像狸奴才洗过澡,毛都贴在身上时候的模样一般,显得瘦小寒酸。

待到登上战舰之后,两人对该舰的印象方才有些改观。

主要是那六门炮太拉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