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2节(2 / 2)

苏厨 二子从周 6682 字 2021-07-07

既然耶律淳是北廷和东廷共同承认的叛逆,那我们就可以先暂时搁置“正朔”问题,以替辽国讨平耶律淳这个叛逆为由,用“代管”的名义,实施实际占领嘛!

其实苏油和吕惠卿是同一个意思,但是苏油的理由,可比吕惠卿高大上太多了。

赵煦得信大喜,我司徒还是我司徒,总能从任何人都想不到的地方,轻轻松松就把扣给解了。

十一月,丁亥,赵煦将旨意和苏油的书信下达学士院,顾临之改写成一篇花团锦簇的诰文,昭告天下。

大宋为了维护王道纲常,决意为辽国“出兵平叛”,替辽国收复幽云十六州,实施代管!

章惇为此气得生了一场大病,养了整整两个月,连大朝会都没能参与。

永不耀武苏小苟,拿稳道义苏小苟!

他这辈子改不好了他!

朝廷给苏油的旨意,依旧提举四路都转运司,总掌全局;以种诂为帅、巢谷为副帅,以四路都经略司为军事实施部门,归四路都转运司节制。

以李祥为监军,权北洋舰队司令龙海生为协助,率领河北四路十六军,展开幽云攻略!

与此同时,命种谔、种谊在九原,折可适、折克行在麟府,同时发起对西路大同府的攻势!

后世在研究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就曾经有学者提出,苏油的本性,终于在他四十九岁生日前暴露无遗,他就是一个无耻的政治家,而根本不是什么大圣人!

研究史实就能看出,《代管诏书》发布于绍圣二年十一月丁亥,而国史记录,东廷发来请求大宋帮助征讨耶律淳的“制命国书”,日子是在十一月壬辰,前后晚了六天。

而北廷的国书,之前的内容与大宋的举措相悖,虽然后续也紧跟着做了相应更改,予以了大宋征剿耶律淳的“授权”,但是那个时间更晚,是丁未,晚了整整十一天。

因此大宋此次出兵是不合法的,从外交国书往来时间上看,是先兵后礼,是存在瑕疵的!

第一千八百二十二章 调整

不过无数的脑残粉立刻跳出来给苏油洗地:

北廷前后两道国书,与东廷那一道国书,历史上记录的,是抵达汴京,收入鸿胪寺的时间。

而国家大事,之前肯定存在来往磋商。

由此推断,辽朝国书发出的时间,理应远在丁亥日之前,而从河北发往汴京的电报,肯定也远在丁亥日前。

故而不能按照国书到达之日开始算,应该从国书发出之日,或者抵达雄州之日开始算。

要这样论,则大宋征伐幽云,并非不合道义,也没有瑕疵,最多算是“灵活处置”。

司徒一辈子讲究规矩,推崇制度,他那封信,正是他维护纲常,且对制度奉行不悖的明证!

否则收复幽云,大宋需要辽国的什么劳什子“授权”?

笑话,那本来就是后周柴荣,大宋太祖以下,历代华夏君主毕生追求的目标!

……

十二月,庚子,麟府首开战场,折可适、折克行帅火山、保德、岢岚、宁化四军出六蕃岭,克神武。

壬戌,辽西北路招讨司使,云内州城守萧古里,发布讨逆檄文,表示自己世为辽国忠臣,绝不附逆,坚决执行东北二廷命令,携云内州满城军民,以及招讨司帐下诸部族部帐“归正”,喜迎种谔、种谊大军入驻。

二种的大军过了云内州后,一路狂飙突进,连克东胜、河滨、振武、丰、德两州,一月不到,兵锋直抵长城外白道坂。

甲子,折可适在石碣谷大败耶律淳的朔州方面军,彻底敲开了桑干河通道。

与此同时,种谊在白道坂大败大同方面派来的援军,突进长城。

春,正月,辛未,二折沿着桑干河源一路东下,连克两大重镇朔州、河阴,抵达龙首山下大同府的南大门——应州。

而二种则沿长城东进,抵达焦山。

西军南北两路,对“西辽”的首都大同府的合围之势已成。

在这个时代,大军要配合得如此周密,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变数极小,速度极快,抵抗极弱。

大同府方面有皇太叔的七万大军,但是自宋军出击以来,几乎毫无抵抗。

种谊和折可适,两家中年一代的“将种”,如今已然成了军中骨干。

关键还文武兼姿。

种谊镇守九原,让河套成为粮仓马场,煤铁基地。当地百姓衣食无忧,各路蕃部纷纷来投,曾孝宽就曾大赞种谊:“得八郎,足胜精兵二十万。”

折可适拓西安州建设寨堡,先开怀德、安兴、定戎三处盐池,岁得盐七十万石,再以盐业之利支持军事之用,“民间不知其役”,而军事设施已经完工。

朝廷任折可适为东上阁门使,洛州防御使,泾原路副使,一路升到西安州知州,安抚使。

在州七年政绩颇丰,不但军政两兴,还大大减轻当地老百姓负担,深得老百姓拥戴,甚至画像生祠之。

两路大军自平夏之后,便一直养精蓄锐,此时二虎争食,势不可当。

一人三马的火力骑军,非西辽太上皇二京乡丁可抗。

就在麟府九原发兵的时候,河北方面,苏油也开始行动,按照自己和赵煦事先说好,四路都转运司不会固定治所的约定,抵达霸州坐镇。

部队在文安洼集结,然后搭乘火轮船,以内河炮艇为水路前锋,从界河出发,依循着桑干河主流,分作两队,相互呼应着,朝析津府进发。

而另一路则由龙海生的海军护送至滦河口,还是一样的套路,沿滦河朝北安州进发,准备包抄析津府的后路。

三路大军指挥都是名将,永定河方面军指挥是李纯元,桑干河方面军指挥是曹南,滦河方面军指挥是折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