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节(1 / 2)

小玖本来就喜欢表演,他没有一直活跃在话剧舞台上,除了啾啾一直盯着他,不愿让他受到太多弹劾,他自己也自持身份外,更重要的原因其实是小玖觉得,在话剧舞台上不断地重复着同一个故事同样的角色与一样的表演,会让他慢慢失去新奇感。

重复的表演在他看来,是很枯燥的一件事。

但在电影中,小玖看到了另一个可能——

若是将自己的表演拍摄进胶片中,自己便只需要表演一次,就能无限重复地播放同样的表演,而自己则可以在短时间内进入下一个故事的表演与拍摄。

这不但能让他过足表演的瘾,还能不停地尝试全新的角色与故事。

小玖很快喜欢上了这样的表演方式,也喜欢上了电影。

只是因为电影的时长限制,他仍旧以拍摄各种历史典故与短篇小故事、独幕剧等为主,基本告别了多幕剧话剧的演出。

这样的情况一直到摄像机逐渐优化,可以拍摄半个时辰长短的影片后有了变化。

——影片若是太长,还能分成上下两部。

只是时间太长的影片很不好控制。

毕竟这时候的影片基本全是采用的一气呵成的拍摄方式,而且基本全都是拍摄的话剧:因为话剧大多是在经过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排练,确定不会出现大错后才会上台表演。

若是剧目时间短,演员绷紧神经后尚且可以保证一个错误不犯地完成所有表演。

可一旦时间长了……

而且这种长时间的表演,也需要更多时间观看,小玖之前采用的直接在话剧院售票大厅播放的方式显然是非常不合理的——

因为没人能一动不动地站着看完一部长达半个时辰的电影。

若电影内容就是话剧,他们为什么不花钱买票,进入话剧院坐着观看演员的表演?

所以必须有一个专门放映电影的场合,还得有凳子。

而电影的故事内容,也不能偷懒直接拍摄话剧。

……

因为种种限制,即便有了拍摄长篇电影的条件,小玖最后还是放弃了。

他开始拍摄张樱书肆里出写出的,其他民族的故事。

这让小玖的名声愈发响亮,且让中心城的城民更了解了自己的邻居、好友、同事、乃至于与自己迎面擦身而过的一个路人所在族群的文化。

隔阂是因为不了解,而当了解并学会了尊重之后,隔阂自然消退。

张樱见状,意识到一切准备妥当,已经可以开始为默默造势了。

默默:“???”

默默没太明白张樱的打算。

张樱解释得也清楚明白:“刘邦打天下有白蛇入梦的传说,武则天碑文出世,朱元璋神仙入梦……这些传说是为了什么?”

“塑造自己天生异于旁人,理当位及人君,进而招揽天下能人异士追随效力。”

但究其根本,还是“造势”二字。

如今当然不能再编造神话传说,但在有电影的情况下,神话传说反倒落了下乘。

“我决定以默默为主角,以你的经历增添删改之后写一个电影剧本,然后拍摄出来在美洲各地免费播放。”

“若是剧本写得好,在大家看过电影之后,自然会喜欢并拥戴默默的统治。”

毕竟,如果这部电影拍摄出来,就是历史上第一部 长篇电影。

故事的完整性与震撼度和短篇小电影根本不是一个量级,能给观影者带来的情感体验与代入感更不是短篇电影可以相提并论。

但关键是,剧本儿要足够好。

如今尚未出现的剪辑技术,也需要找人认真研习,导演与摄像师、灯光师等也都需要尽善尽美……

默默有心推拒:“我对表演并无兴趣,拍摄与我相关的电影故事可以,但让我上台表演就算了吧。”

张樱看着默默,陈述事实:“只有你亲自出演,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毕竟这时候的人还没有被大量影视剧冲刷,若真的拍摄出这么一部长电影出来,这么长时间的故事进程,完全可以让观众带入故事角色当中,他们会对故事里面的主角的经历感同身受,进而喜欢上主角、喜欢上帮助主角的每一个人,同样也会对故事中的反派生出看待生死仇人般的痛恨……

第一部 电影如果足够优秀,是可能讲这样的情绪放大无数倍的。

默默最后还是被张樱说服了。

之后便进入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当中,导演、剪辑与编剧这三个职业全都由张樱负责,其他如摄影师与灯光师等职业则从头开始培养,重要角色的演员也是直接从话剧院中招募,若是没有合适的,才会在寻常百姓中挑选适合的素人当演员。

这么一番准备下来,即便中间发生了一些意外,最后也拍出来了一部长达两个时辰,被剪辑成了一二三四共四部电影轮番播放的成长型大女主的传记电影。

电影主要讲述的就是人默默在大清的身份与从小受到的教育、过的优渥的生活,纸醉金迷完全不足以形容默默从小的生活环境。

很多人在看前面第一部 电影的前半部分时,所有人都忍不住生出了向往以及恨不能取而代之的羡慕嫉妒,但与此同时,电影中无处不在却又无处可寻的压力与牢笼又让观众没有办法彻底地为默默以前的经历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