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节(2 / 2)

男人们聊他们的,朱跃红总算是把妙妙抱到了怀里,她家三个儿子,大的去了部队,俩小的还在上学,平常遇到别人家的女儿总是特别稀罕。

“妙妙几岁啦?”朱跃红搂着小丫头,亲昵的揉了揉她的头发,温柔教她说:“过了明天妙妙就三岁啦。”

苏榆刚开始还疑惑呢,怎么就三岁了,明明才一岁多的孩子,后来一想虚岁的话确实是三岁了。

“我家老大如果结婚早的话,说不定孙女也这么大了,可是这臭小子,让他找对象总推脱来推脱去的,就是不肯好好听话。”朱跃红忍不住抱怨道,一说儿女婚事,周教授也忍不住竖起耳朵听。

芳芳今天大二,大学里恋爱的情侣还挺多,周教授担心女儿识人不明,问芳芳她总不耐烦的说没有,还偷偷去过芳芳的学校,找他们辅导员了解情况,结果是这孩子确实没谈恋爱。

孩子不谈恋爱,大人又开始担心。

吃过饭没多久,张知瑾把静静也抱了过来,俩孩子在客厅里跑来跑去,静静是个人来疯,大人一逗她就嘎嘎的笑,可比妙妙活泼多了,妙妙从不肯乖乖被人抱在怀里,小家伙主意大得很。

难得放松几天,不用上班也不用出去,韩尚年三十的早上把一家三口过年用的东西都买了回来,肉和菜买了不少。

“好多东西抢不到,说是就供应这么多,来晚就没了。”

韩尚进来把东西放下,他买的都是贵的,像是羊肉,价格昂贵处理不好还特别膻,一般人家吃的不多,猪肉早就卖光了,就羊肉还剩下一点,若不是下手早,估计也是没得买。

苏榆看到羊肉两眼放光,羊肉锅子好吃呀,放在阳台上冻个一夜,拿进来片成薄薄的羊肉片,锅子里一涮就能吃。

过年几天,人家都去走亲串友,苏榆在家宅了好几天,陪孩子玩,变着花样弄吃的。

天终于放晴,夜晚的天空挂满了星星。

“腰好像粗了点,”韩尚把人抵在衣柜上,大手在她腰间摩挲,轻笑着故意逗她。

苏榆:惊恐脸。

赶紧摸了下,好像是粗了点。

这还得了,没给她太多时间懊恼,韩尚扛着人去了床上。

“不行不行,快把我腿放下来。”

“你平时不都是这样压腿的?”

我那是坐着,可现在是躺着,苏榆挣扎着想坐起来,可惜被他压制的死死的,这个姿势还是第一次,韩尚像是发现了新大陆,故意磨着不肯给她,苏榆求了许久,慢慢变成了浅浅碎碎的呜咽。

上班第一天,办公室里大家互相问好,气色都很好,这个年过得不错。

车间已经在紧锣密鼓的生产洗衣机,五千台可不是小数目,外汇挣了几百上千万卢布,换成他们国家急需的工业品和技术支援,算是立了大功。

刚解放那会儿,华国的工业品几乎全靠进口,从苏俄那边买的居多,最近几年在苏俄的技术支援下初具规模,当然人家也不是白支持的,外汇欠了许多,国家要搞工业,无可避免的要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闭门造车肯定不行。

电机研究组目前没有新的研究项目,还是以稳定提高电机功率为主,高峰天天在这儿窜窜那窜窜无所事事,张知瑾去年被分在了隔壁研究组,跟着李总工研究机械,夫妻俩并不在一处。

“小苏,最近有没有灵感,新项目准备研究什么?”不光高峰无所事事,连顾杰都过来催苏榆。

目前电机那里有周教授和朱跃红,他俩能插手的地方不多,顾杰是个闲不下来的,看了几天资料,耐不住性子找到了农用机这边。

苏榆最近在忙农用机,说是下面提了意见,不能光顾着北方,南边的稻子也需要收割机,上面下了任务,让研究一款稻子收割机,不能厚此薄彼。

苏榆忙了起来,虽说原理可以参照小麦收割机,但是又不完全相同,里面需要克服的困难有很多。

戴维风跟着李江河他们待了一个冬天,性格变得豪爽许多,以前斯斯文文的,现在大方了不少,见着苏榆也不再是少年害羞的模样,正常的打了招呼便忙自己的去了。

百忙之中被顾杰这么一问,苏榆想了下,这个时候研究空调和冰箱显然不太现实,倒是厨房用具和吹风机可以搞一下,但是吹风机的功率要求很高,如果只是吹冷风的话与小风扇又有何疑,而榨汁机搅拌机这些又有些鸡肋,人民的生活水平达不到那个高度,平常基本用不着这些东西。

其实之前的洗衣机为什么滞销,苏榆还是琢磨了出来,先是价格上,这个时候的普通工人工资并不算高,让你花半年的工资买台洗衣机,肯定舍不得宁愿自己手洗。

而且城市里像他们这种新盖的家属院真的很少,大多家属院都是跟之前的筒子楼差不多,没有独立的卫浴,想用洗衣机还是太麻烦,进水和排水都是问题。

以前那种老房子又大多都是大杂院,一个院子一个水龙头,把洗衣机放在院里,邻里邻居的别人家想用用你怎么说,用用又用不坏,但是自家花大价钱买的,想想都憋屈。

真正能用得起的或许只有赵秀娟娘家那种条件的,这种在京市绝对算是少数,这么算的话,洗衣机销售不火爆完全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排除不实用性,苏榆一时间还没头绪。

早上惯例听广播时间,播音员字正腔圆的播报着近日的新闻和国家大事,苏榆抱着茶杯喝了口,待听到计划经济四个字后,脑子里突然想起来一件事。

前段时间到处供应不足,买个东西都选不到合心意的,苏榆当时就觉得不对,现在想想是不是要开始实行票制了?

苏榆也不知道具体哪一年开始实行的,但是苏俄肯定早已实行,便跟韩尚分析有没有这种可能性。

韩尚知道的更详细点,实际上苏俄在二战后不久已经废除了票制,华国会不会实行不知道,但以防万一,还是早做准备比较好。

等到周日,一家三口回到市里,韩尚跑了好几趟百货商店,其他成衣店也都逛了个遍,像是布料衣服这些能多买的都买了些,也不管布料颜色如何,买回来放着以后绝对用得着。

还有粮食,大米面粉豆类,包括平常不怎么吃的玉米面韩尚都搬了一袋子回来,另外就是食用油,这个也是紧俏物品,韩尚跑了好几个粮站才买到一些。

他们家其实还好,既然不打算再生,两个人养一家三口,他俩又都是高工资,就算供应不足,应该也不至于捉襟见肘,但是像小林家这样一个接一个的生就不一定了,孩子慢慢大了之后吃的不比成年人少,一连五六个孩子的话,说不定还真会紧巴巴。

市里的房子里屯了不少物资,苏榆安心许多。

当天晚上回到厂里,韩尚隐晦的跟马超群和徐青启他们几个提了个醒,不知道具体什么日期,但如果家里缺什么,还是赶紧买回来比较好,就怕一开始实行,大家都去抢物资,你就算有票都不一定买得到东西。

果然,一个月后的广播中,国家将实行票制的消息通报了出来。

还没松口气,苏俄那边又传来消息,伟人逝世,新领导上台。

随之而来的就是苏俄的洗衣机订单要发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