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节(2 / 2)

她如瀑般的长发垂顺在两侧,将她的脸蛋衬托的更加小巧秀气,那长长的卷翘睫毛轻轻抖动,一双晶亮的眸子,明净清澈,此时忽闪忽闪地看着他,就好像在他的心里撩拨一般,让他悸动不已。

“……”韩青梧没动,静静的看了她一会儿,才开口道:“你确定,你撩的是头发?”

“嗯。”顾瑜回答的斩钉截铁。

不然还能是什么呢?

见她一脸的懵懂,韩青梧微微笑了,他抬手揉了揉她额前的发,“快去睡吧,我回屋了。”

回到自己屋子里后,韩青梧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怎么也睡不着了,也不知是不是因为刚刚已经睡了一觉,身体暂时不累了,可头脑却更加活跃起来。

脑海中浮现的,都是顾瑜刚才仰着小脸看着他,那般楚楚惹人怜爱的小模样,怎么也挥散不去。

韩青梧有些懊恼,早知道就不睁开眼睛好了。

他在床上又躺了一会儿,还是睡不着,便索性起来看书。

再过几日便是青山书院开学的日子,进入书院后,便不再看府试的成绩了,书院会在开学时安排个小测试,以测验的成绩来分配班级。不管怎么样,韩青梧都希望自己能取得好成绩,毕竟还答应了陈之与要三元及第呢,如此要更加努力才行呐!

韩青梧看起书来有个习惯,便是拿张纸放在一旁,边看边写边记,如此很快便能专注地投入进去。他坐在书桌旁,手下没停,书页一页一页地慢慢翻过,天色也一点一点地慢慢亮了起来……

二月初一,是青山书院入学的日子,这日,赵有源没有像参加府试那般,陪着杜惟与韩青梧,而是让他们自己揣着银票,直接去了书院登记入册的地方。

青山书院是闽南府官府承办的官家书院,里面都是从各地请的最有学问,最有能力的先生。书院的教学内容,根据当今天子的要求,设有君子六艺,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

除这六门课业之外,还有围棋,画技,功夫等作为选读的课业。原本乐、御也属于选读的课业,但自三年前开始,当今圣上也将这两门划分到必读的课业。皆因天子认为,即便作为文官,既然是读书人,便要将这六艺皆都掌握,如此才算得上是全才,才能更好的为国效力。

由于要教授射箭课与骑射课,这都是需要很大场地的,书院原本在城内的场地有限,所以便在前年年底,将书院全部迁到了惠州城城外。

如此,书院距离韩青梧与杜惟他们的家就有点远了,步行单程大约就要将近一个时辰,如此早上和傍晚各一趟,光在路上便要耗费近一个半时辰。

书院里也有提供住宿,但铺位有限,而且优先给那些家在外地的学子们,再加上住宿费用也不菲,韩青梧便连考虑也没有考虑。他倒是觉得,每日这样走走也挺不错的,免得整日里便是坐着不动的学习,身体更加的疲累。如此动静结合,他学习的效率反而更高。

交了学费之后,韩青梧与杜惟都领到了学院要求时刻都穿的,统一的衣裳:三套可供换洗的常服,一套礼服,两套骑射服,一套乐服。

这几套衣裳每年都会更新一次,但若是在更新之后,衣裳破了或者丢失了,书院便不会再发了,要学子自行在书院购买,但那费用就不是包含在学费里了,要自己另外掏银子。

报名的手续都办理妥当,韩青梧与杜惟便开始了在青山书院,为期三年的学习生涯。

第39章

这日下午, 书院没有安排课, 于是中午下课之后, 韩青梧便与杜惟约好, 一起去城中的韵音书斋。那里说是书斋, 却也出售一些乐器, 皆因书斋的掌柜, 他精通音律,他那里的乐器,都是价格适中, 却质量上乘的,学子们去书斋,不光能买到书籍, 笔墨纸砚, 还能选到一把趁手的乐器,一举两得, 久而久之, 韵音书斋便在惠州城中声名远播。

韩青梧与杜惟到书斋的时候, 正是中午的饭点, 店里连小书童都不知道去哪儿了, 只有一位书生打扮的少年,正站在铺子右侧, 摆放着几张七弦琴的琴案前,看着摆在中间的那一张。

许是听见他们进来的声响, 那少年转过身来。

他有些瘦弱, 眉目清秀,穿着与韩青梧和杜惟相同的靛青色的圆领衫,腰上系着同色腰带,头上带着玄色儒巾,分明也是青山书院的学子。

开课才不过几日,韩青梧与杜惟都还没将同窗认全。

青山书院与民办书院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是将同科的所有学子都放在一起教授,在书院里,还需要经过一轮测试,然后按照成绩的好坏,分为甲、乙、丙等班级,一般一个班级有十二人左右。

这只是初进学院的测验,而后每三个月一次小考,两次小考之后,再按照考试成绩评估,再次分班,如此一来,同窗的学子流动性也较大。并且若是进入排名最后的那个班级,且三次评估后,都没能从那里出来的话,那便不能在青山书院继续求学了,书院必须保证在院试中有九成以上的中榜率,因此大家都卯足了学习。

这期同科进入青山书院的学子共有四十八名,分班测验结束后,分为四个班,其中甲班有八人,乙班十五人,丙班十三人,丁班十二人。

韩青梧一直没有放松学业,即便在过年时,也是日日手中拿着一本书,夜间还与顾瑜一起学习,复习白日所学过的内容,是以在这次测验中,反而比府试发挥的还要好,他不出意外地进了甲班,由于今年是戊戌年,所以他的班级名称为戊戌甲班。

杜惟在府试之后便有些松懈,因着过年,顾瑜便没有去铺子,在家休息了一段时间,杜惟便要帮着帮他爹打理酒铺,久未碰书本,这次测验,被分入排名最后的戊戌丁班。

韩青柏自从知道韩青梧也进了书院之后,便卯足了劲,过年也没有放松自己,在这次分班测验中,也进了甲班,又和韩青梧同窗了。

而此时书斋中的少年,韩青梧与杜惟都不认得,也不知是否与他们同科,便与他拱了供手,算是招呼过了。

按理说那少年便也与他们拱拱手,便算是回礼,可那少年见他们与自己招呼,竟接连后退两步,而后低下了头,便再没抬起来。

“……”杜惟有些无语地看着他,拿胳膊肘捅了捅韩青梧,“这是什么反应?我一直觉得我们也算的上玉树临风啊!”

韩青梧笑了,他一把勾住杜惟的脖子,将他揽向另一侧的琴案,“赶紧挑琴吧,买好早点回家。”

两人遂走到那少年旁边,开始看琴案上的琴。

大铭朝的院试内容只考经史,不考除书之外的其他五艺。但对于礼乐御射数,各地的书院都有自己的考核,且这五艺必须在院试之前全部通过才行,这是为将来院试过后,进入国子监而预备的,若是这五艺的成绩不甚理想,那么将来即便通过院试,怕也进不了国子监学习。

入学测验,经史方面的知识掌握是最为重要的,其余的礼乐,骑射和数学是在书院里才开始学的,只不过有好些家中比较富足的学子,从小便开始学习了这些,起点自然比其他人都要高一些,学起来便更加轻松。

韩青梧与杜惟年幼时,韩元丰与杜有源也请过先生教授他们七弦琴,只是这两人年幼时太过顽皮,根本坐不住,琴都被他们弄坏了几张,却一首完整的曲子都弹不出,韩元丰与杜有源只得作罢。

但如今不同了,乐器也作为考核内容,他们只得认认真真的,重新开始学习,这夫子布置的第一次作业,便是买一张七弦琴,平日里用来练习。

杜惟在琴案前来回看了两遍,也不知这琴该如何选,又碍于那少年直直地杵在琴案前,多少有些影响,他也看不真切,便对韩青梧道:“这店里也没有小书童招呼,我去看看掌柜的在不在,让他给我们推荐一下。”

韩青梧对琴也不了解,便道:“好,那我先去那边看看书。”

杜惟便往店铺内里走去,韩青梧转到书店另外一侧的书架前,去看书斋新进的书籍。

书斋临街,正午时分街上往来的行人也不少,外面的喧嚣衬得店内更加的静谧。

韩青梧手中捧着书,站在书架前看的逐渐入了迷,忽然听见身后一阵吵闹。

“你就不能站过去点吗?你站在这里,我们还怎么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