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节(2 / 2)

“野菜好啦!”刚喝完汤,王霜霜就端着野菜过来了,“这是清炒水芹菜、辣椒丝炒茭白,还要一个腊肉炒洋荷姜,马上就来!”

“洋荷姜?!卧槽岚岚你们家野菜基地有洋荷姜?给我留两斤!不,我要二十斤!”范锦萱听到洋荷姜这三个字,鸭子也不啃了,一把抓住了唐新岚的胳膊。

“放心吧,别说二十斤,你就是要二百斤我都能给你留,赶紧吃饭!”唐新岚抿嘴一乐。

“你家洋荷姜到底种在哪啊?刚才咱们无人机好像都没拍到,藏得够紧的呀。”范锦萱还是不死心,想想现在这个季节洋荷姜应该可以采了,难道他们中午吃的就是?

正琢磨着呢,王霜霜已经端着最后一道腊肉炒洋荷姜过来了,腊肉切成薄片,和切成丝的洋荷姜一起爆炒,加一点辣椒丝,别提多下饭了!外地人可能吃不惯洋荷姜那股味儿,可对于他们本地人来说,春天不吃香椿头,夏天不吃洋荷姜,那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啊啊啊就是这个味儿!你们先别动!我发个朋友圈炫个富先!”范锦萱一把扣住正在转动的转盘,把这道腊肉炒洋荷姜对着自己这边,拿出手机拍了好几张,饭也不吃了,手指飞速点开修图软件,修图、配文、上传,一气呵成!

再一抬头,卧槽!

“你们太过分了啊啊啊!给我留点啊!”

一圈转下来,原本满当当的一盘腊肉炒洋荷姜,已经只剩下盘底一点了。

大概是没吃过瘾,吃完饭休息了一会儿,范锦萱就想让唐新岚带她去看看她种洋荷姜的地方。

唐新岚无奈,只能拿了竹篮子和家里的小锄头,要带她去看看,谁知林柠和那个摄影记者也想去凑热闹,唐妈给他们几个拿了草帽,又找了几幅劳保手套给他们,家里雨鞋不够,还要唐妈现在自己开小卖部了,从架子上拿了三双新雨鞋给他们换上——

“那洋火姜都长在山根根边上,路难走的很,岚岚你带着他们小心点。”唐妈下午还要带着人上山摘木耳,不能陪着一起去了。

唐新岚吐了吐舌头,带着三个记者从后门步行上山,边走还边跟他们解释:“这个洋火姜喜欢阴凉的地方,之前我带你们走的是东边那片种植基地,所以没看到。那玩意儿长得跟生姜差不多,无人机航拍也不好发现。”

“我知道我知道,以前我们老家院子后面都是这个,夏天几场雨过去,根上面就冒出来一个一个跟火柴头一样的笋芽儿,我们那都叫这东西洋火姜。”范锦萱说着就叹息了,“后来我们家搬到城里了,老房子也没人住了,也不知道那些洋火姜便宜了谁。”

“你要喜欢我给你挖点根带回去,就是恐怕你要买个超大号的花盆了哈哈,这玩意儿繁殖起来简直飞快的。”唐新岚哈哈大笑,看着她灿烂无比的笑容,摄影师突然后悔没带设备了。

从后门出去,没多久就到了一片新的野菜种植基地,这片种的多是水芹菜、鸭脚板,田埂上还有大片的鱼腥草。

“你们不会故意把田埂修的这么宽,专门为了种鱼腥草的吧?”踩在足有一米宽的田埂上,范锦萱不由狐疑道。

“亲爱的你太聪明了,没错!你没听网友们说吗?不在田埂上被人踩过的折耳根是没有灵魂的!”

“对哦哈哈,咱们本地农村的,谁小时候没挖塌过别人家的田埂呀。”范锦萱哈哈大笑。

“这个梗我知道哈哈哈,我小舅舅说他小时候经常放学去挖折耳根,第二天上学带到集市上跟人换几块米花糖吃,结果长大之后才知道,要是拿去卖的话,一斤折耳根能买一大袋米花糖!”林柠也忍不住笑了。

摄影师:“……”你说的这个小舅舅,怎么跟我小时候有点像?

穿过一大片生长旺盛的折耳根,远远就看到了一大片竹林,竹林下面,赫然就是刚才连无人机都没拍到的洋火姜种植区块。

远看还不觉得,走进了才发现这片洋火姜居然还真不少,难怪唐新岚跟她们说两百斤都能拿得出来。

“以前这玩意儿村里到处都是,后来都被人快挖绝种了,这片洋火姜还是我在网上找的种苗,没想到这玩意儿长得这么好。”唐新岚放下竹篮,拿锄头扒开长得有半人高的秧苗,下面已经能看到冒出芽儿的洋火姜笋芽了,一个个红红的,果然很像火柴头的样子。

摄影师这会儿也顾不得设备简陋了,忙扑上去抓着手机各种角度拍了一下,一边拍一边庆幸,幸亏现在的手机像素也很高,拿来做剪辑素材是绝对够了的。

“戴好手套再摘哈,这边我们撒了松针和竹叶的,有点扎手哈哈。”唐新岚招呼他们三个把唐妈给的劳保手套戴好,四人分头摘了起来。

采野菜这活儿绝对有魔性,尤其是华夏人血脉里自带的神农血统,看到果实能忍得住不动手摘?更何况他们这还是经过人家种植户允许的,怕什么怕?摘!使劲儿摘!

第134章

山下的野菜种植基地忙的热火朝天,山上,刚摘完一茬木耳,第二茬紧跟着又来了……唐新岚现在终于相信,为啥沈教授说农大的菌棒是全省最好的了,真的是高产!

而且,要命的是,第二茬木耳出的比头茬还多!以至于唐新岚不得不想办法再多招些人手来帮忙。一开始村里还有人嫌弃这活儿太累人,林子里又闷又热的不肯来,但很快就有“消息灵通人士”听说,唐新岚打算把收完几茬的木耳菌棒免费送给来帮忙的人。

这便宜大伙儿谁能忍住不占?听说那木耳菌棒用完之后,也就外边一层不出菌了,掰开之后,里面还是有菌种的,多薅点菌棒回家掰开自己种,那不是全家一年吃的木耳都不用买了?

报名上山摘木耳的一下子多出来了。

把废弃不用的菌棒免费送给村里人做人情,这还真不是唐新岚大方,而是她已经打算下一季还要种木耳了,既然要继续用这片林子,那用完的菌棒就要及时清理出去,与其到时候花钱请人挑下山,倒不如索性做个人情,让稀罕这个的村民自己拿回去倒腾去。

她看过了,这种菌棒自己在网上单买的话,九块多一个,买上十来个就要一百块钱了,在农村,节省一点的,一百块钱够一家人一个礼拜的生活费了。果然,一听到她说可以把剩下的菌棒免费送给她们,来帮忙的没一个嫌弃的——白送的东西谁不要?

唐妈也只是打趣了一句,其实对闺女这种做法还挺赞同的,村里人际关系就是这样,你帮我,我帮你,关键时候才能抱团。

这边摘木耳忙的热火朝天,那边,唐新岚也组装好了设备开始拍视频。

此时阳光正好,蓝天白云,衬得上唐村这片松树林愈发的苍翠好看,唐新岚先找了一块空地,拿无人机绕着整个山头拍了一组航拍镜头,然后就开始各种角度开始拍乡亲们采摘木耳的场景,还有菌棒上已经长出来的大大小小的木耳特写。

隔着镜头,网友们是感受不到林子里的潮湿闷热的,只能看到一片高大的松树林,底下还有一些灌木丛,不过最多的却是厚厚的松针,当初放菌棒的时候,唐新岚特意叮嘱了工人尽量不要动这片松针,因为松针的保温保湿效果特别好,有这一层松针在,也能保证菌棒能在一个最优质的环境下生长。

而这一切,展现在镜头里的效果,就是一排排菌棒好像是从松针中长出来的一样,菌棒外层冒出一层层的黑木耳,看着令人格外手痒。

华夏人大概都有一颗野外采摘的心,听说还有人专程在蘑菇出来的季节飞到云南去体验采菌子……等到这段视频放出去之后,评论区果然有很多热爱打野的网友嗷嗷叫着想来上唐村帮博主摘木耳,不给工钱也愿意。

他们主要是想体验一下这种黑木耳一薅一大把的快乐啊啊啊!

不过,实际上摘木耳却是个细致活儿,因为这个菌棒不是一次性的,要连续摘好多茬,直到里面的菌种用的差不多了,才会停止采收。所以这会儿,来帮忙的婶娘嫂子们几乎都是跪坐在地上,先把菌棒顶部按牢了,然后一层一层,小心翼翼地把已经长大的木耳摘下来,留下小的让它们接着长。

这个活儿非常考验人的耐性,性子急躁的人是没办法做的,因为一旦动作太粗暴,碰掉了菌棒上正在生长的小木耳,那这根菌棒就意味着要减产了。

黑木耳的价格还是很高的,所以当初雇工的时候,唐新岚就和唐妈说好了,请她去找些手脚利索又稳重细心的婶娘嫂子们来帮忙,宁可工钱开高一点,也不能要那种急性子的,这也是为什么这次采收木耳,她没有在村里贴招工启事的原因。

早上七点多进山,一直忙到十一点多,才摘了一小片菌棒,不过,收获的木耳却是不少,唐妈吆喝一声,叫大家先去家里吃饭,吃完饭歇息一个小时再上山,这会儿太费腰,就这么跪下去站起来一上午,唐妈已经觉得自己的腰快要断了。

唐家,带着作坊几个嫂子来帮忙的王霜霜已经把午饭做好了。

主食是每人两个大馒头,四个肉末豆角馅儿的大包子,楼下堂屋里摆开了四张大圆桌,每个桌子中间都摆着三盆大菜三碟小菜。大菜是一个豆腐烧肉、一个红烧鱼块、一个酸菜烧猪血,三碟小菜是唐妈自己做的泡菜、唐新岚网店里卖的霉豆腐,还有一大盘腌的糖醋藠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