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节(2 / 2)

“你是不是把钱都花他身上了,手头才没钱了?”

纪婉儿抿了抿唇点头。

“哎,罢了罢了,钱财就是身外之物,花了就花了吧,咱们就当做是花钱买个教训。你以后莫要再搭理他了,也别跟他要钱,听到没?”

“嗯,要过了,他没给。”

董嬷嬷心想,她就知道!她生的女儿她知道,性子泼辣,最是吃不了亏,就是有时候太过单纯,容易被人骗。

“你个傻丫头,别要了,这种事情本就是女子吃亏,传出去也会坏了你的名声。”

“知道了,娘,我不要了。”纪婉儿道。

“你也别去镇上卖豆腐脑了,娘手头还有些钱,你缺钱娘给你。”董嬷嬷接着道。

虽说家里比不得早些年在京城的时候,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早些年刚回来时,她就用身上仅存的一些值钱物件儿在县城买过门面,还买过不少地,她卖过一些绣活儿。在乡下花销小,这些年,也攒下不少钱。

当然了,她深刻懂得财不露富的道理,这门面的事儿除了他们夫妻二人,没人知晓。村里人顶多知晓他们家多了那么几亩地。

纪婉儿道:“娘,我想去。”

董嬷嬷道:“卖吃食太累了,你个妇人,太辛苦。等清明考中秀才你的好日子就来了。”

纪婉儿看着董嬷嬷的眼睛,道:“娘,经过之前的事情,女儿觉得,女人还是得自己有本事才行。依附于娘家或者丈夫,都不是长久之计。”

看着董嬷嬷眼中的惊讶之色,纪婉儿接着道:“这不就是之前柳姨娘活着的时候常常教导姑娘的话吗?”

柳姨娘,是女主的亲娘。她口中的姑娘,自然就是女主。据书中描写,柳姨娘常常教导女儿要独立。纪婉儿压根儿不记得柳姨娘说过什么话,但她觉得类似的话柳姨娘肯定说过。

“以前女儿小,一直不明白这话到底是何意。现在自己过日子了,处处碰壁,这才渐渐明白过来。所以,娘,豆腐脑女儿还想接着卖。”

董嬷嬷突然发现,自己刚刚想岔了。女儿不是变陌生了,而是几个月不见,女儿似乎突然长大了,明白事理了。这样的话,柳姨娘当年的确经常跟姑娘说,她也经常教育女儿,可女儿何尝听过这些话。没想到如今能一夕之间想明白。

其实她并不反对女儿出去卖吃食,她只是担心以女儿的性子,怕累,坚持不下来。若女儿自己真的想做,她绝对支持。

她很看好女婿,她觉得女婿肯定能考中秀才。如今他们家比女婿家过得好,还能压女婿一头。等女婿中了秀才,女儿可就真的比不上女婿了。在京城见多了腌臜事儿,她也不能保证女婿往后一定会守着女儿一个人,不变心。

女儿有自己的事业,是极好的一件事。

“你这生意做了多久了?”

“差不多一个半月。”

“每日大概能赚多少钱?”

纪婉儿也没什么好藏着掖着的,说与了董嬷嬷听:“一开始能赚个二三十文,最近能赚五六十文。”

董嬷嬷点了点头,她琢磨一下,道:“若是跟一般卖吃食的比,这些不算少,但若是你卖的是镇上独一无二的豆腐脑,这收入就不算好了。”

董嬷嬷丝毫没怀疑女儿为何会做别人都不会做的豆腐脑。因为在京城时,府上公子小姐喜欢吃,厨房偶尔会做。

“主要还是位置不行。”董嬷嬷一针见血指出来问题的关键,“那地方人太少了。”

董嬷嬷的话正是纪婉儿最近犯愁的,她道:“嗯,女儿最近想着换个热闹的地方。”

“这些豆腐脑你磨豆子应该磨了很久吧?”董嬷嬷看了一眼女儿的胳膊,刚刚回来的路上,她就发现了。

“胳膊疼吧?若是去了热闹的地方,卖得多,你豆子也要磨更多,这对你来说也是个问题。”

这些都是纪婉儿最近思考过的。

“找个人来帮忙吧。”董嬷嬷道,“你原先一日能赚六十文,后头换个好地方至少能赚八十文,甚至上百文。好的地方要收租金或保护费,你也能落个□□十文。按照如今的价格,一个妇人在镇上做工一整日是十文钱。你给五文钱,只干一个早上,她们也是要挤破头的。这样你既省力了,还能多赚十来文。”

董嬷嬷的话让纪婉儿的思路一下子开阔起来。董嬷嬷年轻时就在京城侯府中,如今回来也有十余年了,又有见识,她定然知晓得多。纪婉儿又问起来别的。

“娘,您说我要不要在镇上开个铺子?”

董嬷嬷点点头:“开铺子也行,这样你就省事多了,不用推着车子去镇上了。不过,不要买,要租。”

“为何?”

“咱们这个镇地处比较偏远,不容易升值,买了也不容易出手。”董嬷嬷道。她没说出口的事,如果女婿考中了,他们就得去县城了。

纪婉儿点了点头。

“镇上的铺子租金一月在两百文到四五百文不等。这样的话,你就不能只卖豆腐脑了,最好再卖些别的吃食,比如你做的那个豆渣饼,再比如油饼鸡蛋饼之类的。不然的话,你倒不如在外头摆个摊儿赚得多。”

“嗯。”

董嬷嬷又道:“这些吃食你若不会做娘可以教你。”

“女儿会的。”纪婉儿道。

想到原主在家从来不做饭,随后,她解释道:“从前娘在厨房待过半年,那半年女儿其实学会过不少。之前是我不懂事,又懒,不爱做。”

看着女儿心虚的模样,董嬷嬷有怎会不知女儿心中所想。她这女儿,最会享受,人是不笨的。如今她能想明白了,自然是最好的。

董嬷嬷也没戳破女儿的小心思,她瞧着女儿眼下的青黑,知晓她早上起得早,又累了一早上,便道:“你自己再琢磨琢磨吧,也跟女婿商量商量。”

这种事跟萧清明商量也没什么用。

董嬷嬷瞧出来女儿脸上的异色,又瞥了一眼柜子上的被褥以及墙角的凉席。

“你如今跟女婿如何了?是不是还想着要跟他和离?”

当初她把女儿嫁过来时,女儿就满心的不愿意。嫁过来没多久,就回家闹着说想要和离。问她为什么,她只说是女婿家太穷了。后来分了家,女儿更是频繁回家要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