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中师生(2 / 2)

味道真不错。

“这地方穷,不比你们大城市,吃的好,住的好,委屈你啦。”杨为民说道。

“嘿,杨校长,我也是山沟里出来的,我也是西岭人,老家在汉湖。”

一听是算是老乡,杨为民感到更加亲切,就要给夏红军倒酒。夏红军这才想起刚才光想吃饭,还没把介绍信拿给人家看呢,就赶紧从替身衣服掏出盖有县教育印章的介绍信递给了他。

“你叫夏红军?”杨为民看着这个名字有点熟悉,好像在那里见到,但一时想不起来。

“我是科幻小说《乡村教师》的作者,你的一个叫刘宝的学生曾经给我写过信。”

“哈,是你?大作家,诗人!”杨为民激动起来:“你那篇《乡村教师》写的真是太好,刘宝对你崇敬的很,他如果知道你来后沟村,一定高兴的很。”

“刘宝最后考上啥学校了?”夏红军关心问道。

“定西师范!”

“挺不错嘛”

“唉,按照他的成绩完全可以上高中考大学,上个中师实在有点亏了。”杨为民叹了口气。

这倒也是

八十年代的中专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高中毕业后考的,称为大中专。另一种是初中毕业考的,称为小中专。

这个年代的中专,特别是农村,好多都是班子里的尖子生,“中师生”是一个令人向往的身份,荣极一时,多少人期盼成为其中的一员而不可得。

这些人毕业后中后,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都各自回到了各自的家乡,做了小学或初中的教师。

过硬的个人素质,满腔的理想,这批人加入到基础教育行列,确实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大幸。说他们是中国乡村教育的基石,一点也不为过。

夏红军记得,自己来这个时代之前,教自己语文的就是一位八十年代的中师生。

语文教的特别棒,特别是古文诗词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自己高中学文科就是受到这位老师的影响。

只可惜,他是文凭只是中专,职称上不去,到退休也只是一个中八档。

两人边喝边聊,杨为民讲了后沟村小学情况。

现在小学只有四五两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一共有三十多名名学生。

“这个小学是要撤销的,学生都要去前沟村小学上学,那里条件比这边好的,但校舍还没完全建立好,所以低年级的都过去了,还剩这两个班,听上面说到今年秋天,都要过去。”杨为民最后说道。

原来如此!

“刘宝在信上说,这十年,前沟村小学只有你一个老师?”夏红军吃了一块猪肉问道。

“也不是当初还有几位,只是这里条件差,好多都想办法调走了,幸亏学校合并大部分学生转移到前沟村小学,要不我一个人哪有那么大能耐教几个年级的学生?”说道最后,杨为民笑了起来。

“能坚持十年真不容易难怪刘宝那么尊敬你。”夏红军感叹道:“我也很佩服你!”

“哈哈我可没他说的那么好更不像你书中描写的那位老师那样,来来不说这个了,喝酒!”杨为民举起了酒杯。

我真不是个文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