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来自美国和香江的两封信(2 / 2)

夏红军还在那里絮叨,刘建文已经听不进去。

拒绝两家大学讲座邀请,一心想着学生,难道这境界这情操还不够高吗?

哈哈,新闻里的典型事例终于挖掘到了!

李建文再也顾不得什么,赶紧拿出笔记本奋笔疾书,有些细节得赶紧记下来免得忘了。

夏红军摇摇头,站起来向教室走去,马上就要放学要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

等忙完学生,夏红军又出了教室,李建文已经写完,他看到夏红军又问道:“对了,还有一个女生,你的同学呢?”

“喽,她放学回来了。”夏红军指着梁上的一个人影笑着说道。

刘建文抬头一看,只见一个女孩正向这边飞跑过来。

跑的这么快?像个小鹿一样。

刘建文有点惊讶。

女孩很快跑进学校,到了两人面前,微微有点气喘。

“这是《人民日报》社刘记者。”夏红军笑着相互介绍:“这是我同学,高中大学的同学,也是我的女朋友,陈招娣。”

陈招娣看到夏红军当着记者面说是他的女朋友,微微有点害羞,就说你们先聊,我进去做饭。

“多炒两个菜,今天要请刘记者吃饭。”夏红军叮嘱了一句。

刘建文知道自己这么晚了也回不去县城,肯定是在这凑合一夜,也就不再客气,笑着感谢了一句。

等陈招娣进窑洞,刘建文又好奇问道:“你的女朋友毕业分配到哪里了?”

“考上青华的研究生,休学一年专门来这里陪我。”

“呵,你这女朋友对你不错啊”

“那真是,如果不是她,我真难相信去年这个冬天我一个人咋坚持下来。”夏红军感慨道,光一日三餐就让他头大无比。

外面天色已晚,两人就进了窑洞,没过多久陈招娣端来几盘菜,有这地方少见的腊肉,还有馒头,是中午剩下的。

夏红军还让陈招娣开了一瓶酒,是自己从老家带来的西坪特曲,仨人边吃边聊,或许是喝酒的缘故,两人的话都比较多,从教育谈到文坛,刘建文吃惊的发现,他懂的很多,好多见解都非常独到。

什么可以将支教这种方式制度化、政策化,国家鼓励应届大学生毕业后来偏远地区教书,给予适当的补助,并在就业分配给与优惠等等。

“希望工程”以民间的方式广泛动员海内外财力资源,建立希望工程基金,资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继续学业、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等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最先富起来的肯定是那些大老板和娱乐明星,想办法让他们多捐点,国家得了实惠,他们在公众面前获得好形象,大家都高兴嘿嘿”

刘建文在杨为民原来睡的那个窑洞呆了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就离开前沟村,他的心情很愉快,因为在这里他挖掘了一个极好的新闻。

刘建文走后,夏红军的生活又陷入平静,转眼到了三月中旬,天气一天一天暖和起来,高原的绿意渐浓。

这天中午,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是难得的好天气,夏红军吃完饭坐在乒乓案边晒太阳,就看到老支书气喘吁吁从山梁上一路小跑,手里拿着一张报纸,一进院子就大声说道“大喜事啊,大喜事,夏老师,你上报纸了!”

我真不是个文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