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节(2 / 2)

农家小福女 郁雨竹 6457 字 2021-11-06

皇帝沉吟起来,本来他都没打算让白善他们入京了,可现在看太后对益州王越发看重,若下告,恐事不密,但上告,谁又及得上白善和周满名正言顺,又情义双全呢?

皇帝想到他才和魏知说的“罢了”便忍不住头疼,恐怕明日又要被诫反复无常,不受诺了。

虽然如此,第二天小朝会的时候皇帝还是和众臣工忆起了建国以来的功臣,有战死沙场,也有因为各种公务死在任上的。

当然了,这样的人并不是很多,相比之下还是战死沙场的将军更多些。

大臣们见皇帝难得的多愁善感,也跟着回忆起来,于是越提越多,魏知听到皇帝提了一下白启的名字,说他也是功臣,当年也是为国家尽忠……

魏知和老唐大人眉眼微跳,微微抬头看向皇帝,皇帝已经提下一个人名了。

其他大臣却没在意,刚才他们和皇帝一共提了有二十来个人呢,其中有一两个他们不熟,没怎么听说过的实在太正常了。

反正是忆已死的功臣,大家惋惜叹息就对了。

皇帝说着说着话锋一转,问道:“不知这些功臣之后现在可在为国尽忠?”

他道:“他们父辈有功勋,国家可不能让他们寒心,他们也该继承父辈遗志,为国为民效力才是。”

“陛下说的是。”

于是大家又回忆起来,这个将军曾经是大臣甲的手下,他记得他长子现在就在军中效力;这个功臣他也记得,儿子早回乡去了,应该是做一富家翁……

聊到最后,皇帝干脆大手一挥,“朝廷正是用人之际,这些孩子有此父辈,可不能荒废了一身才气筋骨,魏卿,你回头拟一封诏书,招这些功臣之后适龄的孩子入国子学念书,培养一二,将来也能继续为国效力。”

魏知:……说好了“罢了”呢?

不过他想了想,这个法子总比单招白善周满入京要好。一下进了二十来个,谁还会瞩目白善?

魏知应了下来。

众臣没想到还有这样的转折,想了半天还是搞不明白皇帝为什么天外飞来这一笔,只能谨慎的表示赞同。

皇帝见这事定下了,便道:“今年太后千秋,益州王要入京贺寿,朕意招他六月下旬入京。”

众臣一听立即表示反对,且非常的激烈,他们觉得刚才皇帝的提议完全就是转移他们注意力,纷纷道:“益州王是藩王,怎好离开封地过久?太后九月的寿辰,九月初再入京就是。”

皇帝面无表情的道:“只怕赶不及了。”

“那就八月下旬入京……”

反正就是不能这么早入京,不然他日日侍奉在太后身边,又在皇帝耳边吹风,谁知道又要搞什么幺蛾子?

朝廷本来就不富有,益州王每次进京是空手进,走的时候却是满载而去,你们要是掏的自己的私库他们就算有意见也不好说,偏你们掏了自己的私库还要掏国库,那就很过分了。

所以众大臣都表示反对,尤其是户部尚书刘会,尤恶益州王,于是他表达了猛烈的反对。

皇帝也不是很坚持的样子,见大家都反对便挥了挥手道:“算了,此事过后再议吧。”

一句话把打算持久作战的众臣噎住了。

议论完政事,皇帝便将老唐大人和魏知一块儿留下谈心。

“魏卿,国子学的事你就多费心了。”

魏知刚才就一直在想此事,问道:“陛下,是所有功臣之后都入国子学,还是分以下面的太学,四门学等各学之中?”

又问,“一个功臣可有几个后人入学?一人,还是二人?”

皇帝想了想后问,“魏卿以为呢?”

魏知道:“臣以为二人最合适,入学后也互相有照应,但是进国子监的哪学该以考试来分,成绩最佳者入国子学,次之太学,再次之四门学,选出其擅者入算学、书学和律学。”

皇帝想了想点头,“便如爱卿所言吧,咳咳,你去找孔卿计划计划,此事就全交给你们了。”

第914章 公文

老唐大人就给了魏知一个同情的目光,然后低头回禀道:“陛下,华阳县唐县令查到了一个庄子,那庄子在遂州青石县,叫东溪庄,里面养着大量的佃农,却只见青壮,不见老幼妇孺。”

皇帝微微坐直了身体,问道:“有多少人?”

“难以查探,他们对过往的人很戒备,唐县令的人进不去。”

皇帝垂眸想了想后道:“此事朕派人去查,让唐知鹤不要再查了。”

老唐大人暗地里松了一口气,应了下来。

他也怕他儿子把篓子捅得太大,一不小心就漏了。

魏知本来还有话和皇帝说,见说起这事便把要到嘴边的话给咽了下去,此时什么事都比不上这事重要。

从现在他们查到的东西来看,益州王手上至少养着五万人。

五万兵马,就算他反不到京城来,一旦起兵乱,还不知要死多少百姓呢。

相比之下,一个两个人的得失性命反倒显得不重要了。

魏知能想得开,但杨和书不太能,在魏知眼里,白善和周满与普通的百姓没什么区别,一万个人和两个人他能够毫不犹豫的选择一万人。

可在杨和书眼里,白善和周满却是他的好朋友,哪怕最后他恐怕也会选择那一万人,但心里一定很难受。

他此时就不好受,看着手中的公文,他许久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