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以身养器之法(2 / 2)

文昌星的信仰一直存在于民间,可谓源远流长。从历史上看,在魏晋之前,人们对文昌星的信仰,多侧重其“司命”的职能。即十分看重《史记》、《汉书》中所描述的文昌宫第四星。到了隋唐,随着时代的变迁,科举制度产生,功名利禄对古人命运可谓举足轻重,人们又逐渐对《晋书》、《隋书》中提到的文昌宫第三星产生兴趣,侧重其“贵相,太常理文绪”的职能,以及第四星“司禄、司中,司隶赏功进”的职能。这样,文昌星逐渐被人们视为主掌功名、文运的“利举之神”。

唐裴庭裕著《东观奏记》记载了唐宣宗时期科场曾发生过的一次事件,就引用了”文昌”之名,其文言:“初,日官奏:‘文昌暗,科场当有事。’沈询为礼部侍郎,闻而忧焉。至是,三科尽覆,日官之言方验。”

可见,唐人将文昌星的明暗、走势与科举考试联系在一起,文昌君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科举守护神了。

说到这里,应该能看出来,实际上文昌星大多是掌管利禄的,科举与今日高考不同,中选后是可以出仕为官的,所以拜文昌帝君主要是为了可以得到高官厚禄。

有意思的是,文昌帝君发展到隋唐时,竟然跟另外一尊神合二为一了,这尊神就是四川的梓潼神。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二上,记载着梓潼县有个善板祠,祠中祀一雷神张垩子,故又叫垩子祠。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梓潼”条下,说“售州张垩子神乃五丁拔蛇之所”。或说张垩子养蛇,垩子祠是他养蛇的地方。时人为其立祠,供奉张垩子神。民间传说四川梓潼的文昌庙与最早的善板祠、垩子祠有关系,认为是各地文昌庙的祖庙。实际张恶子,一名亚子、垩子,历史上实有其入,他是晋朝时的官,在战争中不幸战死,因有战功,后人为他立祠纪念,就是恶子祠。祠建在梓潼七曲山上,民间俗称梓潼神。这些在《事物纪原》和《夷坚甲志》中都曾提及。

安史之乱以后,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投靠这位地方保护神,张垩子立于万里桥上迎接,唐玄宗便封他为左丞相。一百七十年以后,唐僖宗因避内乱入蜀,张垩子神显灵给以帮助,僖宗就封他为“济顺王”。后来,宋朝咸平年间,四川地方叛乱,王师发兵征讨,忽然听到有人高呼:“梓潼神遣我来!”王师借着梓潼神的功能,收复城池,平定了叛乱。这件奇闻传遍四川。咸平四年(1001),宋真宗追封张垩子为“英显王”。这些在《事物纪原》卷七中有记载,称梓潼神张垩子在一个地方的显灵应验,因而赢碍了民间的信仰,张垩子也就成了著名的地方保护神。因他生在蜀地梓潼县,故又称他为梓潼君。

后来在宋人叶梦德《崖下放言》中记载的故事中,将梓潼神完全纳入了主管功名利禄的文昌神系列,而且由地方神一跃而成为全国的大神,自此梓潼神与文昌神合二为一。所以宋代以后祭祀的文昌神,不再是单一专指职掌科举功名的文曲星神,而是包含了梓潼神在内。宋元时盛科举,笔记小说中记载梓潼神显灵的事不少,因此北宋时他有“圣文仁武考德圣烈王”封号,南宋建炎以来他又另封“仁文圣武孝德忠文王”,到元代仁宗延祜年间,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文昌帝君,统管起人世的功名利禄,成为全国共祀的尊神。

扬州文昌阁。出于对文昌帝君的崇拜,各地兴起建立祭祀文昌帝君的场所——文昌阁

宋元时代,文昌帝君已从地方神向科举神演变,尽管在明弘洽及清康熙、雍正年间,政府曾下令禁祀文昌,但海内崇奉不衰。至嘉庆六年(1801年),嘉庆皇帝特命重修京师地安门外文昌帝君庙以后,天下州县几乎处处建文昌宫,“今文昌之祀遍天下,隆重几与文庙等。”到清代,为文昌帝君诞辰二月初三已成为一个节日,士人有文昌会的活动。

魁星本是一颗星辰的名字,即北斗七星的第一星“天枢”。《说文解字》称“魁,羹斗也”,明代学者赵宦光解释说,斗首曰魁,所以魁引申为一切为首者。